“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银行产品的运营模式探讨
文/俞震  2021年第4期第140页  2021-03-23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针对贸易型企业而言,资金的断裂很可能会导致破产风险,传统的金融贸易开展时,商业银行并未把重心放在商务金融和贸易金融中,物流金融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心。因此,中小型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供应链金融银行需要在互联网加的环境下弥补传统物流金融模式的不足,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展开进一步融资,帮助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升中小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本文探讨互联网环境中,金融机构以及供应链金融银行的产品创新模式,以实现我国经济主体的良性发展,商业银行的经济盈利。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银行;运营模式引言: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得到巨大转换,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需要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金融机构等对中小型企业提供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银行产品可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其通常以企业为核心,包括企业上游和下游的所有环节,共同构成整体性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主导者,需要在真实的贸易环境下开展融资、收账款质押,对资金流、货物流实现整体管控。作为新时代下催生的形态,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作用非比寻常,需要融资企业和银行高度重视。

  1.我国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供应链金融产品运营环境问题

  1.1.1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先进的信用体系,举例来说,目前我国各地政府、企业、个人在融资和信用管理中的诚信意识不强,企业很容易因为经济活动利益的损失造成债务的拖欠。在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保证供应链内所有企业的资金支持,由于对数据信息的调查和分析不到位,银行也无法制定规避风险的相关措施,对企业的决策和经营并不了解,很难把控应有的风险。而且目前我国法律方面尚未建立有关失信的惩罚,部分成为老赖的企业很难得到应有的惩罚,商业银行无法在期限内回收欠款。经济的发展与信用体系的建设无法统一会导致市场交易活动存在信用缺失风险,商业银行的投入成本风险较大,银行在进行企业融资的过程中更需要考虑安全、盈利以及流动性,对融资企业的信用有较高的要求。而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产品成本以及经济效益,二者的核心目标难以统一,很难提高资金利用率,运营效率也会有所降低。

  1.1.2银行风控标准不一,物流环境错乱

  当前我国的各类银行更多针对融资过程展开分析,并未建立起有效的企业评价体系,银行忽略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会造成企业失信现象。同时,有部分企业为获得更高的资金,可以同时向多家银行举债,这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和金融风险,银行的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目前企业的供应链物流存在混乱现象,由于供应链中的各环节企业缺乏对物流的有效监管,很难切实保障流通的物权,有些企业为节约物流成本,没有对物流环境购买保险服务,货品在出现损失后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造成损伤。

  1.2 供应链金融类产品自身问题

  1.2.1信息不对称

  企业没有较强的风险资产管理意识,在向银行贷款之后,由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供应链内每个企业的信息存在差异,甚至核心企业并未完全公开交易信息,这让银行和物流企业以及客户的现有信息存在误差,很难规避风险。供应链体系和银行之间存在无保证信息的问题,加上目前我国的信用征集系统处于建设阶段,企业的相关信息无法有效公开和评估,社会和银行很难查看到企业的经营现状。一旦投资出现风险,企业无法在时限内归还资金,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还会让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风险。

  1.2.2核心企业的作用过于突出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应收账款类模式、预付款内业务模式、存货类业务模式,但无论哪种业务模式,都依赖于核心企业。也就是说,核心企业在这三种主要的运营模式中占有突出地位,而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来源相对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对商业银行来说好处众多。但由于供应链系统不仅有核心企业,还有上下游的各类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由于核心企业的辐射,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帮扶。如果银行的资金重心向中小型企业转移,核心企业也需要分担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责任,不仅会导致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削弱,也会影响核心企业的经营利益。而部分中小型企业在拥有资金之后,很容易因为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而产生更大的金融危机,造成整条供应链的崩溃。

  1.3银行机构的内部管理问题

  1.3.1企业运营效率不稳定

  供应链金融产品有数十种细化产品,包括制造、生产、物流、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但目前银行机构内,细化产品的管理与服务很难落实到个人,银行业务部客户经理不仅需要与企业客户的关系维护和金融服务,还需要申报资产项目贷款、融资租赁等项目,同时需要兼顾产品的管理与营销,工作量较大。因此,对金融产品的融资营销渠道管理效率不高。上文说到供应链金融针对中小型企业客户,业务需求量较小、资金回报率较低,因此,银行的信贷人员很难及时满足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业务的运营效率忽高忽低。

  1.3.2银行内部管理问题

  目前银行在市场的冲击下利润上升空间不足,而供应链金融产品需要核心企业,中小型融资企业以及供应链上下游的多方企业参与,这就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银行在利用供应链金融产品时,往往不能与各个企业之间达成利益分配一致,也无法有效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的融资积极性降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服务对象和客户群体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此类型企业的业务承接能力较弱,也无法提供抵押物。因此,银行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服务中小型企业,造成当前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业务推广受到限制。加上现代人员出于风险考虑,更多喜欢标准化的质押物,这就造成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存在风险大、坏账的情况,监管不力,容易造成担保悬空,进而导致经济利益的损失。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探讨

  从源头来看,供应链金融的最初目的是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多样化,各类中小型企业甚至小微企业破茧而出,大量的企业资金需求导致商业银行的负担加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其更依赖于将资源投放于多处进行经济利益回收,而不是一味地将资金投入核心企业中。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相对平缓,多数国有企业和地方性企业出现资产负债、增速下滑的现状,只有通过国内商业银行的开放性服务,才能尽可能扭转中小企业的现状,调整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情况不容乐观,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同类型的竞争压力较大,很难为商业银行提供供应链的稳定循环证明。企业在向银行进行贷款时,首先需要拥有标准化的抵押物,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各类型的企业尚未有完善的抵制押登记,质押物存在非标准化、非统一化的风险,需要得到合理转变。中小企业的溢价能力牵制商业银行的最终收益,我国金融行业需要迫切找出互联网与自身能力的互补方式,才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实现企业和银行二者的利益共赢。

  2.1“互联网+”环境下应收账款类业务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银行和各类参与主体可以重新调整应收账款类业务模式,以融资主体为主的应收账款业务流程,需要以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为主。在供应链中发生贸易往来之后,核心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强大经济实力和资金实力进行赊账,让中小企业成为应收账款主体。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类型,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可以根据互联网中的金融平台获取申报材料,审核和确认应收账款,根据核心企业的权益变更日期,在线回复中小企业的资金申报。第三方保险单位需要根据银行的批复进行承保,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向中小企业调拨资金流,完成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核心企业可以根据账期和权益向银行在线还款,整个交易过程的数据以及交易环境都有互联网金融平台监测和获取,银行、中小型企业和核心企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数据,进行二次审查。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还款调整在线信用评估模式,节省传统人力的时间成本,缓解银行在发放资产过程中对企业信用评价不完善的问题,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能力。

  2.2“互联网+”环境下预付账款类业务模式

  互联网环境中,预付账款类业务需要根据上游和下游中小型企业同核心企业的合同,约定买货时间、规格、价格、付款方式等,核心企业可以要求中小企业提前缴纳定金,产生与核心企业之间的预付账款。此时,中小企业可以利用预付账款进行质押,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材料。银行在线审核材料后,可以根据货物的时间和价格要求中小企业缴纳保证金,核心企业需要通过在线模式向银行承诺产品质量,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协议,对存放与物流公司的业务进行投保。银行向核心企业发放资金来补充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核心企业在收到全部预付账款之后,可以根据规定向物流公司申请发送货物,物流公司需要在全监控的模式下将仓单上传至金融平台,让银行对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中小企业在获得提货的权利后可以申请金融平台向物流公司提交发货指令。在完成整个信贷流程后,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在线交易的数据公开企业信息,在金融平台中有效对接多方角色,减小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

  2.3“互联网+”环境下存货类业务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的存货类业务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现代流程过长的缺点,通过引入互联网系统,使借贷企业完成身份核查,通过银行的审核后得到借款,用于企业的资金周转。中小企业可以将货物运送至指定的物流企业中,由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验证并将所有数据上传至金融平台,对报价、押品进行市场估值。中小企业再根据银行的在线批复向保险公司申请投保,按照押品的价值,中小企业在缴纳保证金后可以获得货物的提货权。

  结束语:

  总之,使互联网与金融服务这一传统行业深度整合,实现资源最优化,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是目前我国金融行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让传统金融服务受到强烈冲击,供应链金融银行需要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对贸易结构、供应链进行调整和创新。C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

  参考文献

  [1]鲁睿.大时代数据背景下关于体育产业金融风险控制——基于金融法视角的可行路径[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0):250-251.

  [2]褚丽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市场,2020(33):161-162.

  [3]王征.基于国内外发展经验的中央商务区构建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17(05):32-34+38.


【编辑:editor】
上一篇:物流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下一篇:“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