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治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文/龙慧峰  2020年第07期第119页  2020-06-1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智慧化的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治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智慧城市与区域经济为基础,对城市建设中城市治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和途径,结果表明,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社会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治理;区域经济;建设发展1.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1]城市治理是引导和考虑利益相关者、地方权威与公民间各种联系的过程,[2]是社会治理在城市空间的具体体现。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对城市治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先行先试,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救命稻草”。

  截至2020 年5月,全球超过270个智慧城市项目成功落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甚至不少西部城市也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此同时,相关理论研究也呈“井喷”之势。仅2020 年,我国以“智慧城市”命名的课题讨论就成千上万。然而,囿于我国传统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现有体制机制相对固化以及信息壁垒依然存在等因素,原本可以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有力抓手的智慧城市,不但未能发挥其独特优势,反而在某些领域与传统管理产生冲突。理清智慧城市与城市治理间“与”“非”“或”三种逻辑,化解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探寻实现智慧赋能和融合发展的可能路径,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对于城镇化的建设重点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构建以生态宜居、节能环保、健康安全、创新科技、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智慧城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工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服务智能化的客观需要。智慧城市理念下,首要关注的就是现代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因为中小城市是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及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与大型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经济水平、技术能力、城市治理水平等方面均不具备优势,因而更应该注重城市规划的智慧化考量。探究现代中小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以期对我国中小城市的智慧城市规划落地有所裨益,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2. 智慧城市和区域产业经济定义

  2.1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政府在城市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改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升级为新型智慧城市,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智慧园区等不同层次区域落地,涵盖城市服务、城市治理、城市产业和城市生态等多个领域,除却既有技术支撑的单一属性外,现代化特征逐步显现,朝着城市治理现代化方向演进的趋势更加明显。

  2.2 区域产业经济

  区域产业指的就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生产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反映的主要是产业空间布局状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区域间横向经济关系。随着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柱。当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各种先进技术被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二是各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且逐渐从传统模式向新型产业模式转变,例如智慧农业、无人工厂等,在这过程中,技术成为了主导因素。

  3. 智慧城市与城市治理建设

  城市治理现代化有序推进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明晰、完善和优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协同运行、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保障机制。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政府治理行为更具公开性、透明性和可调适性,基于数据和信息流的智慧化治理模式需要更加可靠的运行环境。一是打造有利于公共参与的一体化平台。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群众参与范围不断向公共事务领域拓展,放管服改革推动非营利组织参与国家事务,城市群建设和区域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治理逐渐进入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的过渡阶段。因此,更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与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制度化的沟通渠道,打造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参与平台,下大力气培育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人民群众等力量,积极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二是健全有利于权益均衡的法治化保障。在智慧城市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网络和信息化的“双刃剑”效应凸显,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信息泄露、数据失控等问题。个人信息泄露、数据特权思想等负面影响势必会降低政府和城市建设者对于智慧城市的拥护热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将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摆在首位,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但不可因噎废食成为约束,要边建设边防护,将制度约束和技术措施结合起来”。牢牢把握我国社会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及时化解建与用、管与防、治与技等诸多矛盾,实现智慧手段与传统治理协调发展,将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途径

  要对智慧城市与产业经济融合工作的基本概念、工作内容、发展目标以及工作意义等形成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同时要确保工作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完整性与可行性,政府部门应将此项工作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长远规划,对工作目标形成更加深刻的科学认识。湖南省在落实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时,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特色,明确发展方向,以当地园林景观为载体,为区域产业经济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近年来那些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智慧园林,正是当地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成果,这对当地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经济融合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7 年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在“中国(浙江)数字商务论坛暨移动智慧城市交流会”上指出,须牢记三点城市发展规律:城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非计划经济的产物;城市是工业商业文明的结果,而非农业文化的发展结果;城市应自由平等开放,而非权力、等级和封闭。

  政府应明确自身权力与义务,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方面,应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鼓励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大国产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监管、评估等环节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为产业经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助推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应遵从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与发展,加快中小城市的现代化城市规划治理。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城市治理必须要以人为本,落实制度化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倡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治理规划能科学化、动态化、智慧化,真正提升城市治理建设的规划资源,提高应用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C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

  [课题科研项目]益阳市社科联重点课题“益阳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测度研究”(NO:2019YS008)

  参考文献

  [1]方晓华.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区域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9(06):40-41.

  [2]郑明媚,张劲文,赵蕃蕃.推进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的政策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4):35-41.

  [3]董军.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5):60.

  [4]王卓然.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内蒙古智慧城市建设的探讨[J].社会科学前沿,2019,(05):818-825.

  [5]丁国胜,魏春雨,焦胜.为公共健康而规划—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研究[J].城市规划,2017(7):16-25.


【编辑:editor】
上一篇:构建滁州市农产品电商物流体系
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就业思考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