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企业必定要探索转型升级以求生存,物流业亦如此。虽然当下物流业内博弈无处不在,但也可看到,创新与改革同步,前行的步伐未曾停歇。其中,物流格局比较突出的变化趋势是,以铁路运输为主体来设计的整体物流方案在快速发展、迅速崛起。在第四届全国服装物流与供应链行业年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指出:疫情之前,在全球贸易中海运占绝对的优势,航空物流发展是最快的;但现在,尤其是近一年,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以铁路为主来设计的铁路物流发展非常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欧班列。
据了解,今年1~6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27.1%,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28.6%,市场采购出口增长49.1%,海外仓超1900个。中国外贸不仅保持了较好的恢复态势,而且外贸新业态加快培育、新模式层出不穷、新空间不断壮大。
在外贸进出口的稳步增长下,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逆势增长,突破一万列,同比增长50%。预计今年仍将增长近50%。目前,班列可谓一车难求,进口班列的货运量已经超过了出口班列,全球的物流格局在发生变化。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应把握全球物流格局的变化趋势,在未来全球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全球物流布局,打造连接全球的物流体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物流格局这一明显变化趋势背后是双循环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一年前,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相较过去四十年“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双循环战略”实际上是针对现有的全球经贸格局做出的调整,对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双循环的内涵很多,从市场的角度来讲,一是国内的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要发展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才能最终实现东部、中部、西部均衡发展。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速度很快,尤其是成渝地区,市场格局也在发生改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这是国内大循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涵。
我国的区域发展在数字化的助推之下迎来了契机。据资料显示,在京津冀地区,北京科研创新与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综合实力强劲;在长江经济带沿线,上海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湖北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培植一批龙头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在空间布局上构建“双核一廊两区”,加快步伐打造全球数字经济产业中心;成渝地区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格局在变化,过去三十几年,开放的窗口面向海洋,依托海权优势向东开放,包括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在双循环的格局下,改革开放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在逐步营造和提升我国的陆权优势,通过中欧班列面向大陆、向西开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包括东南亚。对此,蔡进认为:在双循环的格局下,全球化的格局也在进行重构。逆全球化及区域化的趋势,是对全球化的重构和局部的适应性调整。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双循环的内涵还有很多,这样的趋势我们要把握。在双循环的格局下,在运营过程中,用战略的眼光把握市场发展的空间,对于物流来讲,它的市场空间如何去扩展?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