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最先一公里”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2017年第06期第59页  2017-05-22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农产品冷链专业委员会顾问张签名认为,“最先一公里”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即从田间地头到仓储物流,是农产品物流的重中之重;“最后一公里”是农产品供应链的终端,即从销售环节到消费者餐桌。看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然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关系,从农产品全产业链来看,没有“最先一公里”就不会有“最后一公里”。

 

如何应对农产品高损耗

众所周知,对于季节性强需要保鲜防腐的农产品来说,只能由“最先一公里”即农产品产地预冷来做,可以说,没有预冷也就没有“最先一公里”。

所谓预冷,是指食品从初始温度(30℃左右)迅速降至所需要的终点温度(0~15℃)的过程,主要预冷对象为蔬菜水果等易腐农产品。对于必要性,张签名解释说:“这些农产品采收后,温度对保持其品质十分敏感,特别是在高温或烈日下采收的产品,危害很大。所以农产品采收后、贮藏运输前必须尽快除去产品所带的田间热,即所谓预冷,将其温度降低到适宜的低温,这样,在供应链以后的阶段,只需要较低的冷却能力和一般的隔热措施就可达到减缓农产品的呼吸、保持新鲜度和品质的目的。”

我国农产品产区目前已普遍开始加强产地冷库即田头冷库的建设。所谓“田头冷库”,顾名思义,就是临近田间地头建造的冷库,即原产地冷库。

据了解,原产地冷库的建造数量随着果蔬产业的发展和销售量的增长,近几年来有了明显增长,尤其在冷库功能上,已经从原有的仓储保鲜向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配送等功能方面发展。在采访中,张签名透露,自2011年起,我国冷库行业以10%以上的增速发展,其中产地型冷库在整体建造数量中已超过20%。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各地果蔬滞销以及随着生鲜电商带来的“最后一公里”中出现的问题,让人们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建设产地预冷库的重要性,因此,建设增速还在加快。

 

中国的农业化应该走出新模式

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近五年过去了,这项政策的成效如何呢?

来自财政部消息称:截至2016年,补助资金规模已从2015年的9亿元扩大到10亿元以上;实施区域扩大到20个省区市,扶持了320个县5000多个农户和2600多个专业合作社新建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2.4万座,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35万吨、果蔬贮藏能力70万吨、果蔬烘干能力90万吨。

与此同时,促进了错季销售和农民增收。补助政策实施五年来,截至2016年底,错季销售累计增收77.7亿元,为农民减损增收16.5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和农民增收之比达到1:3。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产地预冷保鲜率仅为3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80%。并且,我国的农产品产地预冷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产地预冷尚未普及。

常用的预冷方法仍是自然通风降温,或者冷库预冷方式,这些方法耗时较长,效果较差,在张签名看来,低成本的预冷方法,如加冰预冷、水预冷和真空预冷等在我国使用率较低,加之由于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产品采摘后无法在第一时间预冷、分级、包装、标准化,导致我国农产品损耗高,每年损耗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也带来了“滞销卖难”的风险,迫切需要专门的集散场所对农产品进行集中、初加工处理和批发交易。对此,张签名提出了建议:

建立以田头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预冷体系。田头市场是建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市场所在村镇及周边村镇农产品流通的小型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开展预冷、分级、包装、干制等商品化处理和交易活动。田头市场可与第三方专业冷链物流公司达成合作,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与销地的全程冷链物流水平。

将产地初加工与净菜进城工程相结合。所谓“净菜”,指在蔬菜原产地对毛菜根、茎、黄叶等就地剔净,简单包装进城,这是“净菜”的“基础级”;再进一步就是正规的初加工基地,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经过清洗、整理、检测、冷藏、运输等环节,提供具有一定保质期的安全、新鲜、整洁、方便的商品蔬菜。实现“净菜进城”,不但可以节省在贮运、销售等环节占用的大量处理成本,“变废为宝”,把菜根菜叶用于堆肥还田,并且可以确保易腐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不腐烂变质,因为这也是其能否“进城”的前提。C


【编辑:editor】
上一篇:打通农业供应链
下一篇:餐饮食材供应链的B2B之路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