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有一个是真正影响世界的,但我认为ofo有这个机会。”ofo的创始人戴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似乎要变成一句空言了。对很多人来说,小黄车是他们每天上班必用的交通工具,但是现在他们走在凛冽的秋冬寒风中,在马路上找很久都很难找到一辆ofo。ofo变得像UFO一样难觅踪迹,这家如日出天的共享单车企业到底怎么了?出现了什么危机?
OFO要做独立人
在很多的消费者对于共享单车的品牌认知中,ofo和摩拜是排在前两位的两家,也是唯二的两家。实际上,2018年上半年,摩拜被美团27亿美金收购。真正作为独立企业的只剩下了ofo,但是ofo的日子并不好过。
最近的ofo似乎只剩下了一件工作,忙于辟谣。先后有人在网络上爆料,ofo“卖身滴滴”、“人去楼空”传言后,利用数字货币GSE进行融资,资金链断裂……
虽然ofo对各种传言进行了一一回复,但是显然ofo的回应并没有缓解市场的担忧情绪,反而引起了很多的嘘声。有网友控诉称,“凭什么误导我们买年卡”,用这种手段是在透支用户的信任。
而根据有关媒体的实地调研,ofo北京总部处大厦的4层办公间如今只剩下2层。总部办公面积减少意味着裁减人员,据了解,今年ofo员工数量已经裁减至8000人,大量运维师傅被“优化”,总部裁员500人。
与此同时,ofo官司也开始缠身。2018年8 月,上海凤凰公告称已向法院起诉ofo欠自行车货款6815.11万元。2018年9月,财经网报道称,ofo拖欠了云鸟、德邦等多家物流供应商数亿元人民币欠款。有知情人士称,ofo拖欠多家物流供应商数亿元欠款,目前正私下秘密谈判解决方案。2018年9月,澎湃新闻报道称,因为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起诉了ofo的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于此消息,百世物流未做出回应,ofo表示将按法律程序处理。
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件无不表示,ofo深陷困境,但是作为ofo的创始人戴威依然在苦苦支撑,宣布保持独立性,不愿被收购。
OFO从宠儿变弃儿
有一位熟知共享单车市场的陈姓物流人告诉《中国储运》记者,戴老板宣布保持独立性或许只是个姿态,而到底有没有人愿意收购还是个未知数。
根据此前有关媒体报道中的描述,2018年6月,面对资金压力,戴威放弃独立发展,同意向滴滴交出ofo的控制权。签字之前,滴滴又反悔推翻了协议。滴滴认为ofo的资产质量变得太差。2018年8月,滴滴再次提出了完全接管ofo的新方案,ofo 被收购的价格已经降到了14 亿美元,由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但很快,又以该方案“未通过董事会批准”为由自我否定了。面对缺钱的ofo,滴滴显得很“从容”。
显然这样的谈判,让ofo有了一种被不断戏弄的感觉。但是ofo显然没有别的招架之术了。相对于如今的惨淡面目,2017年3月1日哪天,ofo高调宣布获得D轮4.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38亿人民币是属于ofo的高光时刻。
有业内人士分析,滴滴的反复实际上是在酝酿今年第四季度低价接盘ofo,冬天是单车骑行的淡季,ofo的资金链紧张问题持续得不到缓解的话,利于滴滴抄底。滴滴在收购ofo这件事上的“死穴”就是低价抄底。
复盘OFO
留给ofo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体量庞大但造血能力不足的ofo已经在戴威的坚持下苦撑几个月,这在一些人看来这已经非常优秀。但也有一些ofo离职的高管认为,他们手里曾经的好牌现在被打烂了。
“ofo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实际上说到底还是盈利模式的问题。”上述陈姓物流人告诉《中国储运》记者,共享单车是个单边市场,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必发动激烈的烧钱补贴战,摩拜和ofo短期内在增量市场和平共存本毫无问题。即使没有数以亿计的资本进入,ofo 还是摩拜其实也有活下去,甚至是盈利的可能。“但ofo除了押金和车身广告外,很难探索出更多的盈利模式来,加上车子损坏速度高,成本急剧攀升。”陈说。
陈姓物流人最后将ofo的目前情况归结到了创业者戴威身上,“90后,书呆子,年轻气盛,创业经验不足”。
这样的话并不无道理,2016年1月30日,发生了一件对ofo来说很重要的事情。那天,ofo接到了一个投资电话,第二天戴威就和投资人见面聊了投资的事情,并且对方当时就说要投资1000万,这个投资人就是金沙江,于是便有了2016年春节后的A轮融资。
那个时候的戴威应该是无比兴奋的。但是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的一句话则道出了投资ofo的原因。“我们投ofo是在帮滴滴做早期布局,防护侧翼。”
戴威一开始就走入了别人的局,之后再也没有能力从里面走了出来。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