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带一路”的重点港口之一,青岛港迅速调整布局,提升能力。特别是在2014年底动作频频,不仅发挥天然良港的优势,更积极建设顺岸式深水泊位,培育本地箱量、拓展货源腹地,以应对船舶大型化;此外,在其百年老港区终结散货作业,转型国际邮轮母港;青岛港还与迪拜环球港务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些都让人们对于青岛港的2015年充满想象。
战略布局 抢占“一带一路”桥头堡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带动了各国桥头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2014年末,青岛港与世界第三码头运营商,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一——迪拜环球港务集团在阿联酋迪拜签订了《青岛港集团与迪拜环球港务集团加强港口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会加强青岛港与迪拜杰贝阿里港、拉希德港在集装箱码头、邮轮码头方面的业务合作和港口运营管理、行业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共同促进双方港口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推动各自港口的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
青岛港集团董事长郑明辉表示,此次合作将会促进青岛港与杰贝阿里港之间的航线和贸易量增长,以及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港口吞吐量、航运贸易数据等方面的交流。
而青岛港集团总裁成新农则明确指出,此举在于青岛港在海上的布局,让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需要有东盟航线密度的支撑,青岛港在北方港口外贸航线最多。”
据了解,青岛港的优势得益于这几年间密切培育海上航线以及国际大船公司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网络。青岛港目前航线已经覆盖欧洲、东盟、美洲等地,仅东盟就有22条航线,从而让青岛港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而对于陆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要利用铁路大动脉,为各国各地的互通互联合作搭建起便利且完善的网络桥梁。目前青岛港在陆域方面重点进行海铁联运方面的布局,海铁联运线已经增至10条,分布在郑州、洛阳、西安、新疆等地。
继2014年7月份,青岛港与新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内陆港,用海铁联运打通了青岛港与新疆内地的黄金通道之后,2014年12月22日,青岛港又与银川综合保税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银川进口牛羊肉、设备及粮食等业务进行海铁等多式联运合作。通过此次合作,银川综保区和青岛港之间会建设具备大通关能力的海铁、公铁多式联运保税物流通道和内陆港操作平台。同时,未来双方之间还开通“青岛港——梅花井、灵武陆港”集装箱班列,并在银川建设海关监管场所,实现青岛港与银川综保区的无缝对接。
未来,青岛港将承揽经港口进出口的货物,承接进入内陆地区的集装箱货物,特别是进口肉类产品的冷藏货,通过青岛港上冷链物流大列,由铁路运到梅花井站、灵武陆港,转入银川综合保税区掏箱、仓储、分拨。而随着进口整车海铁联运新模式的开通,未来进口整车还将通过青岛口岸中转发往中亚地区。
巩固优势 受益“中韩FAT协议”
随着中韩双方领导人就中韩自贸区事宜结束实质性谈判,有业内人士预计中韩自贸区协定将于2015年初得以生效,未来双方90%的贸易产品都将实现零关税。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于2012年5月启动,是中国迄将今为止对外商谈的覆盖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区。根据谈判成果,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
达成协议免税后将大大推动韩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作为主要贸易海港,釜山港和仁川港的吞吐量将大幅增长。作为与这两港达成战略合作的青岛港,在吞吐量、集装箱业务以及未来的邮轮业务上都将呈现大规模成长。
青岛港韩国线较为密集,目前长锦、海丰、箱运、兴亚海运、高丽海运、南星、中通、中海、泛洋、泛洲等十多家船公司均在青岛开通了直达韩国各大港口的航线,每周高达十几班以上,周一至周日天天发船,其中最快的船舶在海上1天即可到达韩国港口。
中韩FTA协议的签订,将会有效促进化工品等产品的出口,同时带动机电产品、化妆品等货种的进口上量。
对此,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真虹表示,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为青岛港的发展提供了绝好历史机遇。从腹地经济来看,今年上半年,山东省GDP总量位居第三,今年前10个月,山东省外贸进出口在全国主要沿海省市中居首,进出口产品也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农产品。
青岛港是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大港,传统上一直是中韩贸易的主要承担者。“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使青岛港成为了中韩贸易的“桥头堡”,依托港口的区位优势,建立中韩贸易便利化试验区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2014年12月15日,青岛港和滨州港签订了合资合同,共同出资设立滨州港青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进行滨州港的建设和运营,此举将实现青岛港与滨州港两港联动,对青岛港跳出黄海,布局渤海湾,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加快战略布局,完善物流体系,进一步巩固在中韩FTA协议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建深水码头、拓展腹地应对船舶大型化
为了提升规模优势、降低单位运营成本,各大船公司因大型船舶明显的经济效应,纷纷交付巨轮。而对于港口而言,停泊巨轮的能力和集中的集装箱腹地资源也成为考验港口未来发展潜力和奠定市场地位的竞争力之一。2014年12月4日,青岛港也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19100TEU的“中海环球”轮的首航之旅。
“中海环球”轮是应运大船趋势而生的代表之一。目前全球运营及建造中的18000标准箱左右的船舶数量达到43艘。根据德鲁里数据,截至2014年4月,全球10000~12000标准箱船舶共计48艘,12000标准箱及以上船舶161艘。今后5年,全球将至少交付10000~12000标准箱船舶34艘,占现有该型船队比例为70.8%;12000标准箱及以上船舶至少交付106艘,占现有该型船队比例为65.84%。
青岛港集团董事长郑明辉认为,船舶大型化、航运联盟化,对港口的码头能力、操作效率、市场布局提出了新的挑战,港口业必须把握趋势、积极应对。拥有大型船舶的班轮公司会选择箱量更集中、辐射性更强的港口优先挂靠,以确保单航次挂靠的箱量规模和经济效益,这将直接导致航线上仅有少数港口成为枢纽港,港口的集中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这也意味着港口必须有足够的货源支持,包括本地货源和中转货源,并且要保证集疏运系统的有效运转。
近几年来,青岛港靠泊的大型集装箱船舶数量逐年增加,比重逐年增大。据该港提供的数据,2010年到2014年,港口靠泊装载能力超过10000标准箱的船舶,由53艘次增长到443艘次。12000标准箱以上规模的船舶也从零开始增长到349艘次。自2013年9月,18000标准箱的巨轮“美瑞马士基”在青岛港首航之后,又迎来了一艘巨轮的首航。
青岛港为更好地应对大型化船舶的靠泊,在专业化的集装箱码头建立了多个大型深水码头。该港现已建设投产顺岸式深水泊位21个,岸线总长6589米,最大水深-20米,吃水提升到16.5米。配备桥吊67台,最大起升高度49米,最大外伸距70米。
除了在传统港口建设升级满足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靠泊和装卸外,青岛港还采取培育本地箱量、拓展货源腹地以及建设内陆港等方面的布局和规划。目前青岛港的本地箱占总箱量的80%左右,山东省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河南出口市场占有率为63.38%,陕西为60.74%。
2014年12月9日,青岛港和淡水河谷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青岛港与马德拉港建立友好港关系协议书》,双方合作后,淡水河谷可以直接获得青岛港辐射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山西以及上海、安徽、北京、湖北、甘肃等地的货源,带来每年5000万吨以上的直接需求量,实现大船的满载。
终结散货作业 百年老港区转型国际邮轮母港
为了打造各个专业化港口,进行环保快速发展,2014年10月25日,青岛港的百年老港区正式结束散货货种作业,未来将转型升级成为国际邮轮母港,带动金融商务、商业贸易、文化休闲、航运旅游等发展。
青岛港由青岛老港区、前湾新港区、黄岛油港区和董家口港区四大港区组成。而老港区地处胶州湾东岸老城区,面积约3.3平方公里,现有泊位29个,主要从事杂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客运服务。老港区拥有沿黄流域最大的散粮接卸基地,货种主要有粮食、钢材、成品油、集装箱等,年吞吐量达到4000多万吨,占青岛港四大港区吞吐总量的近十分之一以上。
煤炭、矿石和铝矾土等干散货货种占老港区吞吐总量30%左右。
青岛港对主要业务板块,包括位于老港区的大港公司货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将干散货业务逐步迁出老港区,转移至西海岸新区的董家口港区,老港区内仍有粮食、钢材、成品油等货种。散货退出之后,青岛老港区每天将直接减少300多车次的交通流量,这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缓解港区周边交通状况等将起到积极作用,老港区实现清洁装卸和生产。转移干散货业务将使老港区集中精力建设邮轮母港,随着邮轮业务的起航,青岛市将结束单纯的“经停港”时代。
青岛港的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主体工程已于2013年3月底竣工验收,目前正在重点规划建设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项目。在2014年底,青岛港老港区已经迎来了第一艘豪华游轮,首条母港航线“海娜”号豪华邮轮成功试航。
这个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设计的最高通关能力可达每小时3000~4000人次,其主要功能为联检大厅,同时配套免税商店等商业服务功能。
青岛邮轮母港启动区共规划3个邮轮泊位,其中新建超大型邮轮泊位1个,利用6号码头现有泊位2个,岸线总长度966米,可全天候自由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2.5吨级海洋绿洲号和海洋魅力号邮轮。
青岛港此举是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部署思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经济高效船舶,以着力打造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运体系。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