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问题共存 国内与海外错综 但工业车辆依旧是托起物流明天的中坚力量
——专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秘书长张洁
文/本刊记者 孙富奇  2024年第12期第17页  2024-12-13

  2022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到,“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都不可能转好。”2024年今华集团董事长王冲同样发表看法认为“2024年将是未来五年最好的一年,环境差趋势直至2027、2028年才有望好转。”

  近年来,似乎“今年将是未来多年最好的一年”的论调愈发被提及,究竟现实发展是怎样一种状态?相对于不同行业、领域而言“今年将是未来多年最好的一年”的论调又能否适用?《中国储运》杂志将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针对物流行业不同领域进行跟踪式报道,回望过去走过的路,探寻未来发展之道。

  这些年,工业车辆发展成果喜人,但问题不容忽视

  在叉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个关键节点,而最重要的恐怕是1953和1958年。1953年沈阳电工机械厂研制成功我国首台电动三支点平衡重式叉车,1958年大连叉车厂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内燃叉车W-5型“卫星号”。恐怕当时参与生产研制的工作人员谁也无法想象到,在未来的近七十年间,中国叉车将会经历从内燃向锂电的全面转变,从国内向海外的全面发展,更是成为如今全球最大的叉车生产和消费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我国工业车辆市场前三季度总销量达到970,680台,同比增长10.80%。其中国内市场销售699,726台,同比增长7.60%;海外市场出口270,957台,同比增长20%。

  华丽的数据与强劲的势头,是我们一代代叉车人共同奋斗出的结果。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秘书长张洁指出,2000年前后我国叉车销量仅有2.2万台左右,而到了2023年我国叉车销量达到惊人的117万台,同比增长12%,占比超过2023全球叉车销量213万台的50%。而能够取得如此成果的原因,张洁认为要归属于三大方面,其一是我国完备的、现代化的生产制造体系;其二是我国叉车技术由跟随式发展向创新型发展转变;其三是新能源变革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化。尤其是第三点,具象化到产品层面便是内燃与锂电产品销量差值的进一步放大,各类型锂电产品销量的连年快速上涨。对于未来工业车辆发展前景,张洁认为伴随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多,发展形势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未来仍是积极的,特别是要针对行业内的一些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手段,从而强化行业与企业的信心。

  第一是需要解决同质化与价格战的问题。张洁认为,以2023年全球及我国叉车销量举例,在占比如此之高市场体量下,我国工业车辆行业、企业不能再用跟随式发展的思路去看待未来,应以引领式的发展眼光去塑造未来。包括但不限于在产品质量、技术工艺、品牌服务等方面的精进,依托常规产品做大做强、差异化产品做精做细的市场需求聚焦,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占有率,摆脱同质化与价格战的影响。行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增加,产品类型更加丰富,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企业,如卓一、搬易通近年将目光聚焦到二类车(电动乘驾式仓储车),依托差异式的发展,弥补我国该类车型空缺的同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第二是需要解决品牌建设与服务提升的问题。张洁指出,2023年我国叉车销量117万台中,国内市场76万台、海外市场41万台,除了性价比优势仍在推动着我国出口规模、出口企业进一步上涨外,近年来轻量型搬运车、新能源叉车的优势带动了新一轮“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同时,参照世界主要叉车制造商的发展,行业内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品牌、服务的重要性。因为,价格带来的性价比优势是有极限的,且随着出口企业的增多,极限点会加速到来。因此,我国工业车辆行业、企业亟须加强品牌建设与服务,提升全球化水平,通过对当地市场规则、文化的了解,关注客户需求的差异等问题,有效打通国产品牌的成功出海路径;尤其在目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需要改变以往完全交由“经销商”的旧模式,通过打出企业+经销商的组合拳,全方位强化产、销、售(后)各环节的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海外市场认可度。

  第三是需要直面市场需求与产能过剩的问题。张洁指出,一方面我国工业车辆在经历高速发展的阶段后,产业调整必不可少,而内外影响因素的增多让这一调整期变得愈发不可预测,如果企业依旧盲从高速发展下的生产制造模式,可能要面临库存与成本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就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而言,长期持续增长已成为过去时,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全行业都更加需要直面市场需求缩减与自身产能过剩的严峻问题,思考如何应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处张洁特别提出,工业车辆自第一台车辆下线至今,经历了多个调整周期,每一次调整都是为未来行业的再发展积蓄力量,当下工业车辆调整期虽然面临的局势更为复杂,但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工业车辆制造企业都应抱有信心,因为国内的基本需求是相对稳定的,企业海外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我们自身应对各种危机的实力也在加强。

  这些年,工业车辆“三化”建设加深,企业需关注后市场

  中国工业车辆的发展仿佛有着既定的命运,从1953年第一台电动叉车研制成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但不同于1953年,如今的电动叉车更包含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下的各种赋能与加持。

  其中高端化不仅体现在我们的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高端化,还体现在我们能够给高端品牌进行服务,如宝马、特斯拉等工厂,也有国产品牌打造的搬运解决方案,以上综合而言,可以说我国工业车辆在技术、品质、服务等多方面正在缩小与世界其他先进品牌的差距;智能化则体现在车辆功能的增加、车辆技术的提升、车辆形态的演变,如无人技术、物联网的引入等;绿色化则体现在了车辆动力能源的变革,铅酸、锂电、油改电甚至未来的氢能、固态等,未来将是多种动力形式并存,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对此,张洁认为“三化”在工业车辆领域建设的加深,对于行业而言是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对于用户、市场而言是使用体验、安全、效率、寿命的有效提升,尤其是对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而言,“三化”无疑在促进相关企业、产品向更优更强迈进的同时,让用户享受到更长的产品使用时间和更快捷、安全的搬运效率。从该层面出发,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更长的产品使用周期、寿命,更节约、更绿色的动力能源使用费用,也有效降低了客户整体使用成本。

  同时,张洁特别提到了搬运机器人的发展,搬运机器人无疑是未来发展道路之一,也是高端智能化的具体体现,以具有单一、循环、简单或工况较特殊的使用场景为主,通过搬运机器人的介入,从而达到替代人力、优化管理、提升搬运效率的目的。从目前现实观察可见某些环节内依旧是人机结合之下效率最高,当然,近年来在工业车辆领域中的无人驾驶叉车使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但远未达到全面取代现有搬运叉车的时代。未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AI、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必然能够促使现有搬运工具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并且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因此,工业车辆制造企业要保持关注新时代科技成果,加大创新研发投入,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用户黏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些年,工业车辆出海进程加速,但出海品质与形象需提升

  前文提到,今年1-9月我国工业车辆海外市场出口35.4万台,同比增长20%。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也体现着我国工业车辆行业内企业出海力度、强度、广度的增加,以合力为例,其全球市场覆盖六大洲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上半年整机出口量同比增加29.62%,实现海外收入34.86亿元,同比增长20.52%,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8.69%。工业车辆出海所带来的效益可见一斑。

  但产品出海不同于在国内销售,出海所面临的困难与阻碍更多。张洁指出,当下我国工业车辆行业出海势头凶猛,但随着出海企业的增多,海外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且大批量的MADE IN CHINA也带来海外市场对于自身工业车辆市场的贸易保护。

  张洁认为,质优价廉是我国工业车辆敲开海外市场的试金石,但不能为了敲开市场而一味无底线降低价格,需要有底线思维,且这种底线思维需要通过抱团式的落实,从而避免海外市场产生“恶意竞争”的偏见;其次,当市场被敲开后,我国工业车辆出海企业要通过海外本土化的运营,通过服务提升附加值的同时,完善自身品质与形象,向海外市场释放中国制造不仅在于制造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强大,更在于产品生命周期内服务品质的上乘,形成品牌好、产品强的海外印象,并将产品定价基于海外印象与海外市场现状进行调整,促成知名度与企业绩效的同步提升。

  回望工业车辆这些年,高增速、高质量、高发展可以说是行业缩影,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取得了诸多喜人的成绩与成果,但问题也存在许多。对于行业整体而言,未来的道路上需要面对的已知或未知困境将更错综复杂,行业需要继续创新,行业内企业也需要持续沉淀,以积蓄面对未来、挑战未来、战胜未来的勇气与力量。C


【编辑:editor】
上一篇:赵绍辉:开拓智域—— 产业互联网平台路径的再思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