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巨擘眼中的挑战与商机
——专访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敏夫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2016年第02期第26页  2016-01-18

马士基集团成立于1904年,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2014年位列世界500强第172名,旗下马士基航运长期稳居全球班轮公司运力第一名。作为航运业的巨擘,马士基对行业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在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的形势下,马士基集团伫立潮头,深谋远虑,依然做到了持续盈利,这里面有何奥秘?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马士基集团又有着哪些考量?请读者关注本刊记者对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敏夫的专访。

 

困境下持续盈利

航运业长期低迷影响着行业内的每一家企业,马士基集团也面临着利润大幅下滑的局面。根据马士基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实际利润为6.62亿美元,同比下滑近50%。与2014年同期相比,五个核心业务部门分别表现为:航运和石油业务显著下滑,码头业务略有下降,石油钻探业务有所改善,海运服务业务基本持平等。

而从航运业务便可以窥见目前形势的严峻。马士基航运2015年第三季度虽然仍保持2.64亿美元的盈利,但与2014年同期相比下滑了61%。

施敏夫透露,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集装箱需求量仅增长1%,但运力供给增长了9%,马士基航运货量仅增长1.1%,但平均运价降低了19.2%,导致总体营收下降10亿美元。

对于这一严峻形势,马士基航运将实际利润预期从此前的40亿美元下调至34亿美元。施敏夫表示,虽然集团的盈利能力略微有所下降,但集团总体财务状况依旧保持良好。当前,集团用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达到22亿美元,用于项目资本支出的净现金流达到13亿美元,可支配现金流为9.04亿美元,依然拥有较强的交易投资能力。马士基集团对成本一直保持很高的关注,我们在这几年一直不间断地系统地去坚持降低成本,所以在现在整体航运业运费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能保持盈利的。

如何做到有效降低成本?施敏夫表示,这包含在我们公司运营的每一个考量中,我们现在的船可以有效地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成本,而且都用一些大船,这样可以使我们单箱成本降下来——我们的单箱成本在最近的几个季度一直在下降。我们在航线网络上也是很用心地去管理,这样也可以使相关成本降下来。我们和港口的密切合作也可以让船在港口等候的时间大大缩短。

当然,业绩压力也使得马士基面临自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马士基石油公司、马士基航运先后宣布裁员1250人和4000人。

对于裁员,施敏夫表示,削减岗位将尽可能通过人员流动中减少新聘人员来实现,最大限度保护在职员工不受冲击;另一方面,组织机构调整将以保持公司竞争力为原则,即顺应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处理等市场发展趋势,在IT系统、数字系统覆盖的岗位减少人力资源投入。

此外,运力调整方面也很迫切。施敏夫透露,马士基航运将推迟订造新船的投资,2015年四季度和2016年全年采取措施减少运力,放弃行使6艘19630TEU集装箱船、2艘3600TEO。并且马士基航运还在2015年9月取消了ME5航线服务,在西亚到欧洲航线减少16%的整体运力;9月中旬撤销了AE9航线,在亚洲到北欧航线每周降低运力6500TEU,在亚洲到地中海航线每周降低3000TEU;10月中旬合并了AE3和AE15航线,在亚洲地中海每周减少5500TEU。

 

并购助推企业壮大

2015年7月1日,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马士基集团北亚区首席代表办公地点从香港迁至北京,这一决定体现出中国大陆对于马士基集团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集团对未来在华业务发展的信心。施敏夫认为,在行业长期低迷的时候,对航运企业而言除了有危机,更有一些新机会出现。比如,北亚区市场占马士基航运全球出口货量的40%,而中国大陆是马士基航运在全球最大的货源地,吞吐量占马士基航运全球的25%;从2009年到现在,马士基集团在中国的营业额翻了一倍;此外,马士基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额达到20亿美元,包括船舶订购和相关设备采购。

针对近期中国几家航运企业整合的情况,施敏夫表示,对马士基而言这会带来更多的竞争,但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积极的方式,比如中远和中海如果合并会成为全球第四大航运公司,也会组成全球最大的油轮和干散货船队,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其实,查看马士基的成长史,会发现若干个成功收购的案例。仅仅上世纪90年代开始,马士基航运完成了数起收购。1993年,收购丹麦宝隆轮船公司的班轮航线、船舶和集装箱,以及后者在亚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业务及机构;1999年,与南非国家航运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南非集装箱班轮公司及其相关班轮业务的协议;1999年12月,收购海陆服务有限公司的国际集装箱业务,更名为马士基海陆;2002年,收购另一家丹麦公司A/SDampskibsselskabetTORM的班轮部和航运部;2005年8月,收购铁行渣华全部业务,作为与铁行渣华整合的一部分。通过收购,马士基航运稳稳占据了全球班轮市场头把交椅。

而施敏夫也透露,马士基集团正在积极关注与中国相关的投资与合作项目,目前已在青岛董家口多用途码头投入了20%的股份,并携手青岛港开展意大利瓦多利古雷港码头合资项目。此外,马士基还积极与青岛港等7个港口合作开展拖轮业务,并希望借中国大力推广LNG清洁能源的机遇积极进入这个领域。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出口贸易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目前增长有所放缓,所以,转型期的关键是扩大消费,增加出口。因此,作为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施敏夫表示,在北京办公,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来和中国大陆的客户、政府以及供应商探讨,让马士基集团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带一路”开辟新路径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为航运业发展带来了多重机遇。马士基集团对此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关注。施敏夫认为,当前,航运占到世界贸易量的90%,贸易额的80%,这是经济范围国际贸易增长的驱动力,这其中班轮航运互联互通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互联互通高度的联合可以帮助我们促进各个航运公司的竞争,这样会导致更多规模经济和基础设施,很多城市和国家联系加以加强,意味着商品的运输可用的船舶有大量的能力确保要求的贸易水平到一定的程度。在中国的历史上,班轮互联互通增加10%就意味着贸易成本有3%的下降,每增加10%就会看到中国出口增加9%,进口增加6%。

那么,中国的班轮航运互联互通表现如何?施敏夫说,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这个方法测量的第二位互联互通国家,至2004年以来,中国班轮航运的互联互通性提高了67%,经过很多港口的努力,中国现在成为班轮航运互联互通最好的国家之一。业内能从中国的成功中学到什么呢?我觉得中国的眼光非常宽广,有很多优点,中国的很多经验可以在别的国家复制,可以作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一带一路”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中国在非常早的时候就意识到,有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驱动交通的发展,因此及早地建立了基础交通设施,形成了有效的交通网络,这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

有了政府的意愿,建造有效的港口和内陆的基础设施就会加快,世界十大港口中有七大港口在中国。大规模的港口挂靠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就可以减少贸易的成本。中国为了确保市场向世界竞争者开放,做了大量的努力,在过去的20年里不断吸引外来的公司设立分公司,也希望这样的政策在未来持续,以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施敏夫说,中国持续作出努力促进散货的集装箱化,集装箱运输比重越来越大。港口也在努力提高效率,中国的港口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港口之一,为了确保好的治理结构,应把港口的经营跟政府的主管分开。港口和各个城市都用各式各样的措施吸引承运人来挂靠,以为承运人创造非常好的条件。有了规模经济,成本就低了,进一步贸易就增加了。

有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重组投资,就可以促进航运的互联互通,使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扩大。正因如此,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今后应该进一步成为最大的促进自由贸易的先锋。施敏夫认为,“一带一路”给马士基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中国应把这些经验向沿线国家出口,加之把富余的工业和建筑的产能向国外转移,协助先头公司扩展到海外,与各国建立紧密的贸易关系。这样在经济下行期和运力过剩的时候,航运业内各航运公司都会从中获益。

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率比较弱,运力过剩,因此要系统地作出努力。施敏夫表示,驱动增长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有很多机会可以为航运公司提供这样的机会,基础设施的投资会协助贸易的增加,提高货运、码头、供应链管理的需求。“一带一路”的倡议会让马士基在航运方面开放新的路线和服务,增加运力方面的需求,在海外投资建设新的港口也会使港口运营方获益。

“一带一路”需要航运业集体做出努力,重点是怎样把倡议转为实操的计划,总的框架非常好,让市场作出合适的角色来分配资源,但沿岸的60多个国家之间的利益也要平衡。施敏夫指出,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成为航运中心,作为航运公司,我们需要把握中国的战略意愿,以便让这些国家诚心诚意支持这个倡议,最好的硬件也需要非常好的软件设计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我们要做大量的努力,让这些国家形成一致的标准,充分消除贸易方面的障碍,就要做到软实力跟硬实力结合。

“一带一路”计划的顺利实施要利用好私营公司对其投资。私营公司对投资贡献很大,因为其有专业知识,与政府部门比较,在分配资金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因为必须确保“一带一路”的计划是公平的。中国是班轮航运互联互通方面的领先者,中国的成功可以复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的经验表明,良性的循环可以通过提高互联互通实现,世界的基础设施必须有良好的机制设立开放、透明的平台。好的治理以及海关通关方面的简化还要提供持续的政治方面的意愿,让沿线国家看到“一带一路”的好处。有了业内一致的意见和决心,连通的瓶颈肯定会打破,“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能获益。

展望未来,施敏夫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非常好的倡议,在整个行业都在为货运量不足感到担忧时,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一战略带来需求量的增长。按照未来十年实现贸易增长2.5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3000亿元的预期,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马士基将积极响应这一倡议并努力参与其中。马士基还将积极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马士基完善贸易网络的优势,与中国公司携手在全球市场开展业务,共同发展。C


【编辑:editor】
上一篇:内贸流通,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宝湾物流:行业的领跑者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