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初印发的《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发展格局,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2021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
“国家是有雄心壮志的,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并非易事。”在北京交通大学邵春福教授看来,当前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水平目前仍然较低,协同衔接不顺畅、市场环境不完善、法规标准不适应、先进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多式联运仍是我国交通物流业融合发展的一大短板。
标准化操作流程等待破局
多式联运,顾名思义,就是多种运输模式的参与完成运输过程,其中涉及到水运
、铁运、空运和陆运。但铁路、港口、机场、公路自成体系,基础设施衔接不够,致使货品在不同运输方式切换时有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时间的浪费,也大大降低了多式联运整体运行组织效率。成为了诸多企业的头疼之事。
“不同运输方式在票据单证格式、运价计费规则、货类品名代码、危险货物划分、包装与装载要求、安全管理制度、货物交接服务规范、保价保险理赔标准、责任识别等方面均有各自不同要求或标准,难以实现多式联运“一次委托”“一口保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这严重压抑我们选择多式联运模式进行运输的兴趣。”江苏连云港建华物流总经理郑广山向《中国储运》杂志记者说出了自己的难题,他希望呼吁有关方面加快这些问题的解决。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反应铁路与水运行业在集装箱货物安全装载和拴固要求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不一致,导致在集装箱转换运输方式过程中,不得不反复翻箱倒柜重新装载,增加了操作环节和成本支出。物流企业在组织开展多式联运业务中往往遇到来自铁路、公路、水运、商务、邮政等不同行业管理部门的资格资质要求。
集装箱设备设施运输标准化
“这些问题并非有关部门没有研究,据我了解,目前交通运输部也在研究制定相关文件,加快单证的电子化流转,推动市场真正能够实现“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但是要解决这些难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我认为可以从最容易的地方下手,先解决一两个关键难题,再以点来面,解决其他”长期从事集装箱销售工作的孙学柏向《中国储运》杂志记者表示,他所指的最容易的地方,是集装箱设备设施运输标准化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的多式联运中,公水联运最为成熟,其成熟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港口集装箱的标准化,因为运送的货物尺寸统一,所以在水路到公路的衔接上速度较快,但是由于没有实现集装箱设备设施运输标准化,很多集装箱货车运输成本仍然很高。这其中一个大头就是集装箱公路运输的空箱回送,加之回送空箱不便装载其他货物,也大大影响了满载率,这也是很多物流企业不愿意开展集装箱货车运输的重要原因。
“国外早在许多年前就采取了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服务并沿用至今,使得内陆运输走廊的效率提高了20%—40%。目前还发展起了三种统一标准的多式联运满载荷单元,建立了载货汽车货运模块化系统。我国应参照国际标准,对现有集装箱改造,并制定多式联运满载荷运输的统一标准,进一步统一各种运输方式间集装箱与装载设备的标准,以提高设备装载率,减少资源浪费。”中冷联盟总顾问张签名建议道。
铁路体制改革还需得到上层重视
相比较最容易的破局之处,业内普遍认为,多式联运要求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其中最大的难点还是在铁路。
以西部直辖市重庆为例,重庆作为一座江边城市,拥有大小十几个港口,然而截止去年,实现铁水联运的港口只有5个。而长江中部大城市武汉沿长江的17个港口中,与铁路接轨的也只有6个。一些港口的进港道路仍是城市公共道路,每一次转运就要额外支出装卸、运输等成本,物流的总体成本也将大大增加,抵消水路的价格优势。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彦林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铁路的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在线路网络化、服务时效性、市场价格等方面难以满足各方对铁路物流的整体要求。虽然其他几种运输方式已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但铁路本身带有自然垄断的属性,给各种运输方式的自由组合和深度融合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企业也积极在尝试使用多式联运模式,但发现用了以后成本不降反增,时效难以保障,无法满足上下游客户对物流的要求,不得不重新选择单一的公路运输。公路运输由于运力充足、组织灵活、线路网络覆盖光,三天内可到达全国几乎所有城市和地区,且能够很好实现门到门服务,这些都是铁路运输远远无法企及的。
显然,多式联运的发展充满挑战,虽然国务院发布的54号文件《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中,已经从基础设施、组织模式、运输服务规则衔接、运输结构调整、技术装备升级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安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加快破解发展顽疾。但要真正打通多式联运的“任督二脉”,还需要多方努力,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