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通知中表示,“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梳理上下游重点企业名单,保障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小企业用电需求,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确保企业已有订单正常生产,防范订单违约风险。”
显然,在更高的层面,产业供应链安全已被高度重视,甚至企业的缺电都与其息息相关。
多年未出现的限电现象
实际上,对于中国人来说,限电这件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很多年,对于本刊记者而言,记忆中的限电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然而在2021年8月份,拉闸限电成为了全国热议的话题,人们开始关注起电力的供应。
“电力供应紧张有很多的原因,有一个特别大的原因就是国家减排力度的持续加压,导致煤炭使用量骤减,从短期来看,虽然造成了一定的供需矛盾,但是从长期来看,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利好。”广东汕头的一家玩具公司在今年夏天也遭遇了限电情况,企业负责人刘伟(化名)告诉《中国储运》杂志记者,他对此保持充分理解。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刘伟这样具有大局观念,电力紧张造成的是企业真金白银的损失,对此企业并非乐意所见,毕竟做企业的头等大事还是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看得见的手”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2021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顺势出台了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要求电价的浮动不超过20%,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也是最近几年最大的一次调整。
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很多省市也是对尖峰电价进行了顶格调整,江苏、湖南等多个省份就把尖峰时刻的电价上浮了20%。广东、陕西、湖北、云南等省份则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要求不再对于某些特定行业实行电价优惠,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降低能耗的目的。
对于此次电价的调整,环保界观察人士王乐向中国储运杂志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表示,电价调整,这并非是国家发改委的针对当前电力供应不平衡的应急措施,而是未来比较长时间的新常态,因为碳中和是国家对世界的承诺,这个目标下,经济会不断向绿色,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是必然的。
长三角企业面临生产压力
政策层面显然没有实际企业感受到的来更直观。尤其是对于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区域,这里企业更多,很多企业都参与在全球供应链当中,限电造成了不少企业产能的不足。
以上海一家面向出口市场的智能设备生产商为例,该企业上游供应链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在持续限电情况下,其已经考虑将供应链内迁。
“我们东莞的生产工厂已经开始做二休五,相当于完全停摆。江苏的工厂无限期停工放假至少要持续到明年。我们正准备把供应链切换到江西、安徽、湖南等未采取限电措施的地区。”该公司负责人王华(化名)告诉记者,随着时间往后推移,公司一批摩托罗拉的产品将会持续拖延。
王华表示,限电影响了大约30%的产能,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50%甚至更多产能。显然这并不是王华愿意看到的情景。
而也有业内人士向《中国储运》杂志记者表示,限电对于中国芯片产业链影响不小,晶圆、电子元器件、封装基板、PCB、LED这些产品的供应一旦中断,对整个供应链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显然,芯片产业链作为国家重点产业,国家部门出台的保障电力供应必然惠及其中。
王乐认为,国家绿色环保行动的持续加强,以及传统能源的不断抛弃,将会推进国内供应链产业完成新一轮的重组进程。
根据相关的资料,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电子生产企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是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以及产能的重新分配,未来中西部地区将会聚集更多的电子企业。
政企共商找方法
显然,政府在电力调控方面占据了主动地位,对于供应链端的企业来说,政府能够根据它们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一刀切”的方式来处理电力短缺的问题。当然,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很清楚处理好电力问题,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地方官员希望看到2021年的GDP因此缺电而下滑”,王华如是说道。
来自浙江方面的信息证明了这一点,浙江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部分地方政府为遏制高耗能行业能耗过快增长,根据能耗双控进度,组织开展高耗能企业用能预算管理、有序用电和错峰生产等措施,这是对原有忽视节能减排工作的纠偏措施,但必须注重方式方法,避免“一刀切”“简单化”等做法。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做深做细工作,加强与地方供电公司的协同,对用能大户逐一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员工就业、合同履约、上下游影响等因素,精准施策,共同落实能耗双控目标要求。
“根据浙江省披露了前三季度有关企业发展数据来看,浙江在电力供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障了企业的生产,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地位的安全。”物流界从业人士朱羽同时表示,供应链安全是个系统性问题,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定能获得美好的结局。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