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作为依赖全球供应链程度较高的产业,没有人能够忽视芯片短缺对国内汽车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根据相关信息披露,受芯片短缺影响,2021年5月至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根据有关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的信息,10月份后,芯片来源问题有所解决,但供需关系仍然出于失衡状态。业内人士估计,这样的情况至少要持续到2022年第二季度之后。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危机一触即发。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助力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
这样的情况不仅企业知道,国家层面更是深知其中利害关系,工信部等有关部门便在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助力车企渡过难关。
根据相关的公开信息,工信部对于此次车企“芯片荒”问题,采取的是特事特办的态度。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实行容缺受理、先办后补。2022年6月30日前,对相关产品产品所搭载电子控制部件相关参数变更扩展的事项,允许企业备案时暂不报送相关检测报告,实行容缺受理、先办后补。二是压缩审核时间、增加发布频次。2022年6月30日前,针对车辆生产企业更换车辆电子控制部件、变更部件供应商等迫切需求,将加快受理企业相关产品变更扩展申请,压缩变更扩展技术审查时间。
除此以外,工信部还组建了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支持成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供需精准对接,并推动相关企业加快复工达产,保障特定芯片的供应。
汽车芯片短缺原因何在?
为何一枚小小的芯片,惊动了各个层级的相关单位,据了解,一辆汽车,小到胎压监测系统、水温传感器、摄像头,大到动力系统、底盘安全系统、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都离不开芯片。业内专家介绍,汽车芯片分为功能芯片、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三大类。以往,一辆传统汽车一般需要用到500至600颗芯片。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所需芯片数量成倍增长,2021年平均每辆车所需芯片数量已经达到1000颗以上。新能源汽车更是芯片“大户”,一辆高端新能源汽车所需芯片达2000颗左右。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芯片供应的缺失的确对汽车产业供应链造成严重的危机。
“汽车芯片短缺,情况比较复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对零库存的极致追求,芯片产业高投入、高集中度、规模制胜的特点,以及国产汽车零部件产业大而不强、汽车芯片长期依赖进口等,都是缺芯的原因,当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说,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汽车生产需求与芯片生产周期错配,导致汽车芯片供应出现了全球性的供货紧张。
淦家阅说出了一个事实,也就是说不只是国内市场,在全球市场都面临了汽车芯片的全球性供货紧张。
更为具体的情况是,2020年全球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欧美各大主机厂被迫大幅减产,对芯片的需求断崖式下跌,几大主流汽车芯片厂家被迫停产、限产,甚至将车规级芯片产能转移到受疫情影响需求量大增的个人电脑、5G手机等产品上。今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汽车市场的增长超出了芯片厂家的预期,而将转出的产能再转回来做车规级芯片,原本就需要24周甚至更长时间。没想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马来西亚芯片封测工厂出现大范围停工,让转产、稳产中的车规级芯片供应链雪上加霜。
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为何不行?
既然从全球采买芯片如此艰难,为何不能够向国内的厂家进行采购呢?是我们的产品不合格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表示,虽然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赢得了局部领先,但整个汽车供应链‘缺芯’的短板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汽车芯片国产化率较低,微控制单元功能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整车操作系统基础软件解决方案仍未达成共识,尚未形成合力,这些都是下一步强链补链的重点。
事实上,国内企业量产汽车芯片不存在技术瓶颈。目前,70%左右的车规级芯片使用的是40纳米制程,相比个人电脑中央处理器和手机芯片,汽车芯片产业链实现进口替代,理论上不存在太大技术障碍,但是现实障碍依然不少,
据了解,车规级芯片的高标准、严要求、长周期,将入行门槛一再拔高,直接导致只有综合能力强并能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芯片企业,才能将车规级芯片纳入生产清单。淦家阅表示,目前车规级芯片生产基本集中在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恩智浦、瑞萨等少数几家企业。
除此以外,国内企业大多并没有把汽车芯片当作主攻方向。尽管车规级芯片全球市场规模大概为400亿美元,但分散到上千种芯片,每一种的量都不大,对以规模制胜的芯片企业来说,这样的量很难支撑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车规级芯片只是芯片企业的稳定器和辅助器,却不是公司发展的驱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车规级芯片利润率偏低,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尽管前景广阔,企业扩大产能动力并不足。
“产业链供应链上所有断点、堵点、难点及短板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由于行业间缺少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不够。解决芯片短缺问题,需要有关部门、行业、企业打破壁垒,融合发展、协同创新,打造汽车供应链新生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如是说道。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