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共同拒绝加入苹果供应链,去美建厂专供苹果造车的邀请。这起事件发生以来并没有进行大肆的宣传,但股票市场上,宁德的股票却一飞冲天。
“宁德时代的这件事情意义很大,他表明了中国企业开始不以盈利为第一位,而是有着更高的爱国情怀”,北京龙和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忠向《中国储运》杂志记者表达了他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
这样的爱国情怀的背景,实际上是在当下,全球各个大国对于供应链安全的争夺战。
显然,供应链稳定,已经和国家的经济安全紧密挂钩,而“芯片荒”导致的各制造企业的深受困扰,也强化了国家层面干预供应链的长期雄心。
中国供应链之痛
据了解,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也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总和。
然而中国制造业并不强,在工信部撰写的《2020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将全球制造业分成了四个阵列,中国处于第三阵列,美国、德国、日本位居中国之前。
广州博润智库总监孟蕾向《中国储运》杂志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他表示,2019年,工信部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在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精加工生产线上,95%以上的制造及检测设备都依赖进口。
工信部原部长苗圩甚至提出了时间表,他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
“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上游生产成本低廉,但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链面很宽,却容易被捅破,供应链很长,却容易被掐断。”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谈到了目前中国供应链所存在的困境。
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低调地加强供应链的韧性,正如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未雨绸缪一样。值得庆幸的是,成效也很显著。
据海关出口数据统计,2021年1-6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到114.69亿美元,同比增长83.31%;出口数量达到13.92亿个,同比增长66.49%。中国锂电池前十大出口目的地包括美国、德国、韩国、日本。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正主导着全球锂电池供应链。“几乎在每个环节,都有领先全球的企业。”国轩高科的90后员工李采对此颇为自豪,他认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在上升,而在电动车等领域,中国的优势也在显现。
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卓贤也对中国的供应链安全显得更有信心,他认为我国制造业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群优势和物流网络体系,各类产业链都演化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已从制造品装配的“世界工厂”发展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区域性枢纽,是新技术商业化、新产品产业化、新模式扩散化的有力推动者,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压舱石”般的作用。在疫情导致国际供应链断裂的极限情境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和弹性。
精准施策提升供应链安全性
上海远孚物流李度认为中国供应链体系还不是歌功颂德的时候,虽然在局部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地位,但是整体上中国供应链面临的问题的确不小,当务之急,则是想尽办法,政企合力进行“强链”、“补链”。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给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整合科技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立高风险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清单,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利益绑定与战略合作,以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为主导,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和整体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二是锻长补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要锻造长板,锻造一批具有威慑力的“杀手锏”技术谱系,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三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的人才支撑,大力培养国内高端人才,吸引加大海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回国创新创业创造。四是以高水平开放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要拿捏好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自主创新,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牢牢掌握产业安全的主动权。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维护者和深化合作的推动者。
从黄汉权的建议中也可以看到,加强供应链安全,让中国能够在未来的国际供应安全保卫战中取得决胜,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好,上下齐心,才能在大海中不迷路途。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