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园区+”,官方给出的定义是,以物流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市场运作,创新物流过程管理,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连接和优化配置,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商品增值、组织变革和生态发展,形成以物流园区为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的跨界融合新模式。
通俗地讲,“物流园区+”是以园区为支点,站在跨产业层面上发展范围经济的业务模式,挖掘物流园区新的产业要素,创新物流服务过程,最终融合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聚合产生新的产业集群和生态,更是对既有商业模式的解构和创新。
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式形成于物流企业规模扩张与竞争优势形成的互动当中,形成于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互动升级的过程中,形成于物流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于资源要素投入的优化配置过程中。
那么,物流园区“+”什么呢?
物流产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集成优势、服务优势,去提升、改造上下游产业,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节奏和规则,物流园区近10年的发展,在园区+服务、园区+园区、园区+人、园区+供应链等多个维度来提升园区自身价值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智慧化的背景下,又赋予了“物流园区+”哪些新的特点的含义?那些巨头们又有哪些经典做法?
“园区+”传统仓储业的涌动之路
近期,中储股份(600787)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2021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331.29亿元,同比增长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亿元,同比增长21.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9,198.50万元,同比增长69.07%。
从这份半年报中的数字不难看出,作为中国仓储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中储股份主营业务增势明显。
近年来,中储股份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十四五”国企改革战略规划,拓展供应链产品线,推进相关产品业务的供应链平台建设,加快实体网络布局,全面夯实基础管理。
事实证明,这样的战略规划与业务部署是正确的,这些已然成为中储股份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加速器”。
目前,中储股份的物流实体网络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和世界主要经济区域,业务已由仓储、运输向现代物流、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涵盖智慧仓储、智慧运输、大宗商品供应链、消费品物流、工程物流、期现货交割物流、物流科技等领域,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主力军。
一直以来,转变生产方式、降本增效仍是仓储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目前我国仓储物流市场仍处于发展期,虽然有近10亿平米的仓储面积,但是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库存占比不足7%,低于发达国家。
一路走来,为扭转物流园区低盈利水平的现状,园区企业纷纷在“园区+”创新模式上做起了文章,中储股份更是有着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与举措。
“园区+”大宗商品供应链
加快推动物流业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是企业创造新价值的有效途径。
以中储股份西安物流中心的“中储钢超市”为例,是以园区共同配送为切入点,将物流、交易协同推进,围绕钢厂厂边库开展的一体化服务,形成“共同配送+采购+加工+公铁联运”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2021年,中储“钢超市”已成功在西安、成都、兰州、天水、西宁、武汉、长沙、合肥、衡阳、贵阳、郑州、重庆、格尔木、运城等14个城市完成网络扩张,截至8月底,销量达202万吨,创历史新高。
“园区+”期现货交割物流
中储股份作为国内期现货行业交割库的龙头企业,从1993年开始交割库业务,是国内重要的期货交割库运营企业,拥有海内外主要期货交易所交割库资质。
目前,中储股份系统有21家单位获批三大交易所指定期货交割库,涉及网点68个,总核定库容218万吨,较上年增长20%,涵盖铜、铝、铅、锌、锡、镍等24个品种。同时,中储上海有限检验检测中心是上期所纸浆、不锈钢冷轧卷指定质检机构。
正是凭借期货交割、现货仓储的资源优势,加之货代、检验、金融服务等功能模块专业化能力,中储股份为大宗商品期货与现货转换提供支持,形成了一系列涉及金融衍生品的服务功能。
科技加持下的“园区+”
中储股份深刻理解新技术对产业的影响,持续加大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研发投入与技术应用,先后投资设立了中储恒科物联网系统有限公司和中储智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数字化仓储转型之路。
2020年,中储股份和京东科技强强联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中储京科“货兑宝”平台,以“真实库存交易+在线支付+即时转移提货权+电子仓单融资”等服务模式,运用人脸识别、区块链取证、电子签章、物联网等技术,结合“货兑宝五相符”规则,保证了货物的安全,有效避免质押欺诈,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对外放款的风险,为大宗商品流通领域带来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的全新服务体验。
从物流园区上市公司披露的2021年度上半年财报来看,在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下,物流园区企业继续持续逆势上扬的态势,得益于包括中储在内诸多企业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