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
——“十四五”规划的机遇与挑战
策划/本刊记者 李冰漪  2021年第5期第40页  2021-04-20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转折之年,是迎接后疫情时代曙光的关键之年。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经济格局之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在2021开局之年如何布局备受业界瞩目。为此,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以下几位嘉宾畅谈“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规划与想法。

  本期嘉宾:

  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宗玉

  北京富通维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会忠

  深圳汉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刘博

  2021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企业对于开局之年的规划是什么?

  刘宗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天津海吉星将不断完善发展新格局,全力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我们将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打造辐射京津冀的国际化、综合性一站式物流交易中心。

  农批市场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农产品流通畅通基础上,不仅应做好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农产品价格引导工作,更应着力保障农产品供应,拉动乡村振兴。天津海吉星已被农业部、商务部等8部委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形成以蔬菜为龙头,冻品、水果、鲜肉、粮油等部分业态为辅的综合批发市场雏形,具备了大进大出、国际化的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基础。我们十分有信心将企业发展成高水准的物流交易中心。但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有待解决。比如随着华北周边市场的竞争加剧,浙江嘉兴、上海汇展、河南郑州万邦等农批市场的崛起,整个北方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鉴于此,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根据天津静海区“十四五”规划和近期区委区政府相关会议精神,对城市集配中心、进口果品、冻品海鲜、中央大厨房、粮油、干调、茶业、酒水、副食、海鲜体验式消费等业态展开了全面招商调研,形成了下一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具体的实施路径,将规划打造六个中心。

  一、做大做强蔬菜板块,形成全面覆盖天津、辐射京津冀的蔬菜一级批发交易中心。

  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果品一级批发市场,打造国产果和进口水果交易中心。

  三、借鉴集团旗下海鲜市场,打造冻品冰鲜、鲜活水产及海产品体验消费中心。

  四、全面引进肉类、粮油、干调、副食、茶叶、酒水等配套业态,打造农副产品一站式采购中心。

  五、充分利用海吉星农产品交易平台优势,打造江北知名的进口食品交易中心。

  六、与大型电商平台供货商进行合作,打造一个3~5万米的城市集配中心。

  谢会忠:2020年8月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开启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在以往的行业信息化历程中,主要围绕着流程管理、财务管理,解决企业信息化有无问题。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则是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业务优化、适应新的商业模式、提升业务效率和盈利能力。

  富通维尔围绕十四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通过信息手段为物流企业提供业务改进的指导思路。为达成这一目标,富通维尔将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全新改版的物流行业管理软件套件,在仓储业务管理、运输业务管理等方面,为物流企业提供最佳的业务实践。新的物流管理软件套件将全面考虑仓储物流业务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特征;提供大量可自定义的配置选项;将更加灵活、更加简洁好用。客户在使用新的物流管理软件时,能显著提升业务应变能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并降低信息化的持有成本。

  刘博:成立于2015年的深圳汉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车载智能称重SaaS平台”的高新科技企业,总部位于深圳。从2012年开始,深圳汉德CEO苗少光和团队成员们就认准了“车载智能称重“这条细分赛道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深度研究。未来,借着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夯实车载称重基础技术,开拓更多的行业的应用,助力各细分行业的智能化。

  后疫情时代,企业在智能化方面做哪些转型?对于行业将有哪些影响?

  刘宗玉:在“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要重点围绕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天津海吉星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冷链物流功能的发展。

  第一就是规划智慧冷链区。针对后疫情时代,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低,缺乏统一的质控标准等特点,我们建议冷链物流向体系内国有资本层面倾斜,以便于政府加强管控。这种设想并不是突发奇想,成功的范例就在去年疫情爆发时期,整个上海市场防控到位,抑制了价格波动。再比如去年11月份发生的冷链仓储疫情,上海能够及时防控,重塑源头,就是因为上海公司农产品流通的部门掌握在国资背景或投资开发的企业上,执行力强,管控严,措施得力。天津海吉星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同时又是国家第二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单位,目前已经形成了集散功能,更方便对冷链物流管控的同时有利于惠及民生,培育壮大冷链物流这一国家战略产业,所以下一步,我们也将在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上下更大功夫。目前园区现有冷库4栋,1#、2#、4#冷库及保税库,容量为2万多吨,仅能满足目前园区内商户需求,为保障后期水果、冻品、进口食品等运营,除引入万纬物流合作、规划建设进口水果区域外,公司同时规划智慧冷链区域,新增冷库容量为8万吨,实现园区内冷链物流集中化、标准化,智慧冷链项目建成后,冷库容量为11万吨,分布在园区各个区域。

  二是将“智能化”融入农产品安全保障。天津海吉星将强化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与溯源能力方面的能力。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立即组织具备CMA认证和CNAS认证等实验室资质的天津中检海吉星食品检测公司在园区入口布点检测排查,并深入冻品、鲜肉等高风险品种,层层抽检,严格把关,确保食品安全无风险。下一步我们也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入二维码、RFID芯片,通过农产品物联网,采用电子结算系统、电子备案系统等智能信息技术,便于及时追溯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检测、交易、配送各个环节信息。并通过溯源码获得产品信息,实现进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功能,确保食品安全信息全程追溯,建设全方位、高品质、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

  谢会忠:后疫情时代,需要充分思考在疫情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在疫情期间,一方面遇到了供需不透明的情况,物资捐助方找不到匹配的物资需求单位,而物资需求方又找不到合适的物资来源,在物资捐助和受捐方面没有做到信息对称透明。另一方面,没有对抗疫物资进行精确管理,导致捐赠物资无法及时准确的分配到需求单位,严重影响了抗疫效果,也损害了机构形象。行政机构或者社会单位,在面对公共突发事件时,需要及时准确把握疫情动向,建立准确的物资需求模型,通过公共物资调度平台,收集并发布物资供需信息,建立供需对接关系。在物资保管和调运上,和专业团队合作,采用专业的管理手段,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实现物资调运的准确和高效。

  从目前情况看,不少社会物流企业加入到国家公共物资的物流服务业务中,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为抗疫物资的物流调运保驾护航。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的物资管理活动(包括军事物资)将向社会物流开放。社会物流企业如果想从国家级的物资活动中分得一杯羹,就需要做好数字化转型,利用成熟的物流管理软件建立高效、准确、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要以平台思想和上下游机构建立透明的信息传递通道。

  刘博:疫情是试金石,我们发现在这次疫情中,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越凸显。我们服务的几个行业top客户都在不同程度加大智能化的投入,这个趋势会延续至少五年的时间。行业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会对行业的组织模式、生产效率、成本和利润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从经验决策变为数据决策,从人脑分析变为机器分析,从人的操作变成机器操作。这些变化能够带来更全面地分析,更科学地决策和解决一些工种的断代问题,为企业带来效率和效益。

  “十四五”规划更加突出创新,那么,创新与专注如何更好地运用在企业中?

  刘宗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企业更多的需要依靠创新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同时需要专注自身发展来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所以我们十分注重培养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尤其是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激发创造潜能,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我们这个行业,服务的是农户、批发商,守护的是老百姓餐桌的安全,“三农”问题不能半分懈怠,舌尖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专注是我们做事的根本。只有真正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以此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支持企业发展。要拥有匠人精神,足够的深度、专注度和对变化的敏锐度,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深入,不断吸收和学习新的动态,才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

  谢会忠: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持续创新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核心主题。创新和专注,是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我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当专注得足够久,创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也告诉我们,企业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能够按照这个目标心无旁骛地走下去;而不能见利忘义,舍本逐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做物流软件并持续改进,以更好地服务客户,这也是富通维尔的本心。保持专注,就是保持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这就需要让全体员工理解并支持企业的发展愿景。而持续创新,则是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保持行业领先的基石;创新的来源,需要企业时刻把握行业动向,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作为创新的原动力。

  刘博:深圳汉德不忘初心,虽然经历了几轮融资,但公司在大的方向上没有调整。这几轮的融资,都是围绕车载称重的投入,包括研发投入,服务投入,行业开拓投入。企业要专注于创新,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一定要以尊重客户需求、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否则喧嚣过后只是无源之水,昙花一现。

  未来的国内市场,如何提质增效?具体案例有哪些?

  刘宗玉:据统计,全国共有40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70%的农产品是经由农批市场组成的网络渠道进行流通。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7年多以来,协同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天津周边区域农批市场叠加,区域竞争也愈加激烈,行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塑及农产品直采、直供、全程冷链流通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着重阐述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意义。农批市场是汇集农产品信息的平台,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搭建出汇农大数据,用科技助力农耕。农批市场还应向标准化、规范化、溯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发挥好现有的线下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一方面连接农产品产地资源,另一方面整合优化城市的市场资源,由此转型升级成为智能化的农产品供应链,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协同发展。未来,农批市场功能将呈现功能综合化、品种多样化、交易便捷化、产品安全化,建设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广泛深远,武汉疫情最开始锁定的传染源来自海鲜批发市场,这一信息传递的背后凸显了农批市场长期以来管理混乱、经营设置简陋、食品安全监管不足、综合服务差等弊端。农批市场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监管与溯源能力方面更为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在这次疫情的大战大考中,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应急管理、抗击风险、保障生产、安全管控的优势的同时,对保障百姓“菜篮子”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目前,我国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60%。甜椒、耐储番茄等种子,进口还较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与粮食安全密不可分,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关乎我国种子的安与危。所以守护粮食,从一粒种子开始。

  谢会忠:在物流领域,提质增效是永恒的话题,提质即是提升服务质量,增效就是增强操作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操作效率的提升意味着业务成本的降低。比如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可以包括提供全程透明的物流信息,以让客户及时把握物流状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数字化服务,比如临期商品预警,补货预警等。在操作效率提升上,可以通过流程再造、自动化/数字化设备的采用等方式,来大大提升业务效率。在沈阳的某大型快消品仓库,采用了富通维尔的WMS和TMS套件,通过流程再造,将原来的按单摘果拣货改成按波次拣货,大大提高了拣货效率;通过采用自动化拆零分拣线(DPS),大大提高了拆零分销效率;通过PDA扫码验收和发货复核,大大提高了收发货效率;通过自动化的线路规划和装车计划,大大提高了运输调度效率。该项目实施,仓库员工从每周工作六天还需要加班加点,减少到每周工作五天并能轻松完成。而全程的物流可视化和状态推送,让客户实时掌握订单执行情况和存货情况,得到了客户高度好评。

  刘博:智能化的使命和根本,一定是要为行业的提质增效服务的。举个例子,智能化的方式对水泥流向进行管控将是彻底杜绝“窜货”的重要突破方向。我们比较熟悉的水泥行业过去用简单的人工方式管“窜货”,一个大型水泥企业,可能需要大几百号人,在不同的路口设点进行逐车检查,简单的机械劳动,浪费了人力成本、场地租金成本等。通过位置+载重+算法,能够智能地从成千上万订单中识别出“窜货”的车辆,这是过去需要几百人完成的事,而现在两三个人就能完成,这是智能化为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行业价值。

  对于海外市场,还存在哪些差异化?

  刘宗玉:相比于我国,国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则更加多样、农产品流通效果更加显著。比如美国主要有三种流通形式:1.各种私商,包括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经纪人和农产品加工商是主体,约占销售总额的60%;2.农场主参加的各种专业销售合作社;3.政府农产品信贷公司,根据政府法令、合同收购,贮备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以稳定市场价格,保证粮食安全。日本的农协作为国家机构下属的一个经济组织,全国约有97%的农户加入了“农协”,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农产品运销常态通常是以基础农协为单位,把单个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然后经过统一的品质检验和分类之后,再由农协统一组织上市。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的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数量均不超过1万个,但加入流通合作组织的农民比例都很高(美国90%以上,法国75%,日本99%,韩国62%)。但是他们的流通合作组织与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很大的区别。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设施农业在蔬菜、瓜果等产品产业上取得明显突破,各类大棚、中小棚、温室等农业设施增长较快。但与国外大面积的农产品种植基地相比,一些地区还是采取老式家庭作坊为单位来进行农业生产。“十四五”开局之年,明确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未来农业布局将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作业也将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将提高到75%。机械化率的提高旨在加强产能建设保数量,打牢农产品安全基础。而我国70%的农产品需要经过批发市场进行流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限我国农业分散和零散的产销环境。具体来说,比如在生产环节上,农产品产地分散,人均耕地面积狭小且分散,导致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在购买环节上,消费者居住集中,但是购买分散。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虽数量繁多,但国资背景的市场较少,多为民营企业,农产品价格体系不明确,缺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化管理是农批市场未来发展的掣肘环节。C


【编辑:editor】
上一篇:央企看准了哪些新机遇?
下一篇:棉花背后的那些事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