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次会议的召开说明成渝地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而且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新版图紧密相关。”成都顺达物流总经理钱森林看到新闻后告诉《中国储运》杂志记者,自己是成都本地人,在成都生活了三十多年,看到了成都发展一天比一天好,打心眼里开心。
成渝背后的战略考虑
“这次应该是更加明确战略的施工图,与我们过去所看到的信息和提法相比,更加清晰和深刻。”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杨继瑞注意到了新变化。《纲要》新增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意义。也就是说,当初是“站在全国看成渝”,而如今是“依托成渝看全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内循环最大的回旋余地,应该也可以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杨继瑞表示,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在地理上都有一面是向外的,这意味着当外循环受到冲击时,其供应链和产业链也将大受影响;地处西部腹地的成渝地区,是内循环的最大回旋余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不可替代。
成渝经济迅猛发展
的确,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考量,成都和重庆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了网红城市,成都以一首赵雷的《成都》名满天下,重庆则更是以洪崖洞等成为网红大IP,这背后的因素离不开重庆、成都这两年的高速发展。
以相关的经济与人口数据为例,过去十年来,成都市从2009年的全国GDP排名第14位(4502.6亿元),攀升至2019年的全国第7位(17012.65亿元),且常住人口保持年均37.15万人的增长(其中代管了简阳市)。
另一边,重庆市也从2009年的全国GDP排名第7位(6528.72亿元),稳步增长至2019年的全国第5位(23605.77亿元),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约26.53万人。
2010年6月,两江新区正式获批成立,这不仅是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随后在经历了浙江舟山、甘肃兰州、广州南沙、陕西西咸、贵州贵安、青岛西海岸和大连金普等新区成立之后,时隔四年零四个月成都也迎来了自己的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
国家级新区设立时间方面,成都的确晚于重庆,但在随后的自贸区设立上,成都与重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齐头并进。2017年3月,我国一次性批复设立了7个自由贸易区,其中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出现在名单之中。
而在第一财经周刊2020年评出的新一线城市中,成都与重庆位列前两名。可以说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的发展正面临历史最佳黄金期。
成渝今后将加强合作
在西南内部,成都与重庆的竞争性也非常明显,相距只有两百多公里,地缘较量却一直在进行。“我们公司本来要在重庆设立西南区域总部,但后来成都给的优惠政策更好,我们就去了成都”,一位在电商巨头公司从事业务拓展的张姓经理告诉《中国储运》杂志记者,对于他们公司来说,在成都和重庆设立区域总部哪个都差不多,因为业务覆盖的区域是一样的。
这种重叠情况的确存在。无论是国家级新区还是自由贸易区,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在定位中均难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定位,例如西部大开发门户城市、促进西部地区转型、服务西南等等。
“不仅如此,在过去十年来成都、重庆两市产业协同度较低,两市之间缺少重要的节点城市(位于重庆与成都之间的四川资阳和内江市经济规模仅700多亿和1400多亿元,位列四川省地级市倒数),产业分工协作不充分其中竞争大于合作。”钱森林说,这种情况后面应该会慢慢改变。
的确,正如京津双城记,广深双城记以及沪苏双城记一样,加强合作正成为这些区域双城的共识。
据相关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与四川签署关于共筑成渝城市群的合作备忘录,两市决定将在交通、信息以及市场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同年12月底,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成渝两地被赋予全新发展定位;2018年,川渝再次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并展开12个专项系列合作;2019年在《计划》基础上再次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2020年3月,成都重庆两地中欧班列将共同使用“成渝标识”,开行突破10000列。
“成渝经济圈是历史的战略选择,我们作为身处这个区域的物流人,将会发挥我们的激情,在这片热土持续创业,续写人生的成功”钱森林对未来充满信心。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