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配送——挖掘物流蕴藏的潜力
策划/李冰漪  2016年第10期第54页  2016-09-18

共同配送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通过作业活动的规模化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期“特别策划”栏目邀请四位对此送有着深入研究与实践的专家与企业家,来谈谈我国的共同配送。

 

中国储运:据了解,共同配送是最先从国外兴起,在物流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那么,在我国共同配送发展状况如何?业内对它又是怎样一种认知?

张签名:共同配送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的配送形式,也是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为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共同配送是个物流业的大主题,那么冷链物流就是这个大主题下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专题。城市共同配送目前最大的难点就是“最后一公里”。而和“最后一公里”联系最密切的则是冷链物流行业。据调查,北京的蔬菜从新发地批发市场到社区零售店的这“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约为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新发地费用的4倍。而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由于冷链物流的低温特点,单个企业自建冷链物流中心投资成本高,回收期较长,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冷链配送服务是不经济的。结合我国的冷链发展情况,必须整合社会冷链资源,走共同配送之路,这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江镇:共同配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方向。物流最基本的经济属性是规模化属性,即货物、运输线路、车辆装载都实现规模化。共同配送很多国家都有了充分的实践,共同配送与零担很相似,也是将货物集中起来之后,实行共同的长途运输。

以前,我国在城市物流方面,客户需求不是很明显,因此客户需求被供应能力所限制,并且在计划经济下,没有及时性和标准化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经济上发展了,但城市配送属于城市末端,物流流量小,经济属性很差,一个物流公司来做会亏本。所以在5年前,提出了共同配送的概念,以时间换取空间,通过时间积累把货物集中起来,给客户运输。通过设置中转仓,实行三级配送、三级转运来实现共同配送,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等都是这样来做的。这种共同配送特点是建立大的仓库,通过实物物理上的集中形成信息的集中,兼以人工介入调度,实现资源整合。

闫永利:共同配送从日本兴起,主要是由于日本独具的经济业态和地理环境以及传统的管理思维因素所形成的。日本企业分工清晰,业态重合度低,对资源充分利用的意识浓厚。中国的共同配送主要由原来的卖场、商超和便利店等批发流通行业实施。目前在连锁餐饮、医药以及其他流通业态中广泛实施了共同配送。中国的共同配送除了流通企业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也越来越重视共同配送,但由于理念和利益的考量以及竞争激烈,共同配送尚属于起步阶段,未来一段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合作理念的深入,共同配送将成为主流。而且共同配送将会出现新的组织形态和行业领导者。

中国储运:据了解,共同配送的模式大体上分为众包模式、整合模式,混合模式以及自有车辆模式等,那么结合企业案例,这些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闫永利:我认为,众包模式能够共享和利用碎片资源及时间。但是共同配送是个专业作业,安全性以及物流的承诺都存在风险。整合模式是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资金、管理和网络优势等影响力,来聚合资源。但是如何整合,怎么保证大家的利益分配,成员之间的实力不均,话语权的分配等都会成为业务实施过程中无法逾越的环节。责任划分和协同性会大大降低,也无法保证最大限度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长处。除非有强有力的整合能力的带头人,否则容易沦为乌合之众,最终导致共同配送更不顺畅。混合模式能集合几种模式的优点并能规避缺点,关键是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运作好了就是共享平台,运作不好就会成为业务阻碍。另外还需要高超管理技能和合理的分配机制。自有车辆能完全掌控运作,更好地服务客户,但是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业务开发难度大,资金要求高,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无法实施。这些必然会导致共同配送的成本上升。

江镇:截至目前,大部分共同配送还是以备运货品的物理集中作为前提,并没有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没有突破组织的限制,还只是大的客户,比如快消品企业来做这种共同配送。共同配送需要建立在第三方专业运营的基础之上,如果是快消品企业做共同配送的话,涉及的其他企业并不愿意将信息流资金流被公开,更希望通过仓配一体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做共同配送,这里没有门户隔阂。很多中小企业他们想要做共同配送,但在仓配一体上面临比较大的问题,如果量小且仓库设置在城区外,那么运转成本会很高。从车源组织上来看,还是众包模式或者虚拟众包模式更有优势。共同配送前提是大量零散配送需求,需要柔性化需求响应,柔性化需求对应零散的供应,零散需求对应零散的配送,达到供需平衡。如果自有车队这种重资产企业那么负担会很重,用固定供应对应零散的需求很难适应。

另外,城市内部物流运力无论冷链物流还是传统物流,运力远远大于需求,现在重点不是建立新的大车队,而是将现存的车辆利用好。当然完全众包的话,需要运营基础,因为个体司机服务标准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经过培训和升级。很多专车司机都是通过公司教育引导来提高的,这是趋势和方向。因此在当前市场运力构成上,应该是核心运力加上一部分柔性的众包运力。速派得就是这样做的,我们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和挂靠方式以及自有车队来构建核心运力,对司机分层管理,有针对性应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这样可以保证供需平衡和维持比较低的资产成本。

中国储运:共同配送在我国方兴未艾,能够降成本增效率,从具体上说,这种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签名:共同配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大层面。从微观角度看,第三方物流实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能够提高单个企业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可以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促进企业的成长与扩散,扩大市场范围,消除有封闭性的销售网络,共建共存共享良好市场环境。从宏观角度来讲,共同配送可以对物流资源进行集约、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车辆对社会的环境影响。根据初步统计,中国约80%肉类、7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还未实现冷链全程保障。一个普遍现象是,冷鲜品物流“两头冷、中间断”,而“从厂门到店门”这段“中间”的冷链物流过程亟待规范。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冷链共同配送体系的支撑。如果能用共同配送的方式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并且合理调配,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提升本地农产品和冷链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现在商超进货讲究少批量多频次,由于同类商品品牌多,对单一商品的需求量有限,共同配送将送达同一个门店的很多品牌的商品集中到一起,降低了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也降低了超市的各品牌商品入库的操作难度,同时减少了整个社会的交通总流量,减少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

中国储运:共同配送是发展方向,在企业实践中有哪些成功案例可以让我们分享?

张签名:快行线是目前共同配送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快行线是沃尔玛华北区的配送中心,沃尔玛在北京有12家门店,如果其生鲜供应商有12家,共同配送之前,送货车辆线路是12家供应商×12家门店=144条配送线路;采取共同配送后,供应商将商品送到配送中心,由快行线配送中心统一将商品送到沃尔玛的12家门店,整个配送线路就变为12+12=24,配送线路减少了83%。

江镇:共同配送方面成功的案例还不多,速派得也在探索之中。运用仓配一体和汽车虚拟的集货点,以虚拟的移动仓库和移动的营业厅作为补充,并结合区域分发中心,有助于市场上减少中转仓库,减少分拨仓库,配合中心仓直接进行城市内部集运。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国内共同配送成功案例不是很多,在配送企业中,一部分是仓储企业,另一部分就是像速派得这样的企业。冷链方面,速派得在北京已经组织了几百台冷链车,并向全国拓展。

赵光:码上配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码上配建立的是一套冷链门到门的智能物流体系,通过大数据把超市、餐厅、全国社区门店有效结合在一起。因为冷链食品不管从哪来,什么品牌、什么属性、什么SKU,最终的归属地主要是三个地方:超市、餐厅、社区门店。

如果在APP中让客户去填地址,他不会配合,如果使用大数据,类似于携程,商品送达哪个城市、哪个超市,多少箱,就会产生非常好的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不是仅仅围绕货发生业务,美团和饿了么都围绕门店去做,我们也选择门店为目的,同时可以改造门店甚至行业供应链。

我们先建立订单,然后再开放给当地物流合作方。门店交付需要依靠当地优秀物流商,客户提供同城门店零担交付及整车服务。有人认为互联网可能会提升冷链行业效率,但很难确保质量,我不赞同。如果与优质的线下冷链企业合作,加上在线控制,不断地复盘,就可以实现全程质量监控,APP客户端随时可查询路线和温度等。这就需要把过程控制好,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什么人。我们挖掘出来的送超市、餐厅、社区的地址完整度达85%,之后可让发货方不断地完善地址库。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门店数据库。

另一方面,我们非常注重APP司机端的交付,每个品类都做得非常细,冷链的未来一定是智能控制,凡属人为的控制都存在一定问题。当我们填写什么种类的蔬菜,对应的温度、湿度就出来了,在线温控设计使全程质量得到保证。我们不仅为客户解决冷链运输和零担的问题,还提供了冷链零担加门店交付的一整套体系,并且更加注重服务于客户体验。

闫永利:在这个领域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进行,不断进步。比较成功的还是传统的流通企业,比如7-11便利,麦德龙自运等。过去,物流企业只是流通企业的实施共配的载体。随着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实施和传统流通行业的弊端以及以电商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流通模式的出现,物流与供应链成为商业流通的关键所在,共同配送也将由原来的流通上主导逐渐向供应链管理为主导转变。目前和今后,以物流为核心的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将主导共同配送的实现。目前在这方面的各类平台企业正在努力成为胜者,但距离成功还需要时间。

中国储运:冷链是实行共同配送较为广泛的领域,这个领域实行共同配送有哪些优势和特殊性?又如何对不同货物温度差别进行管控?

江镇:冷链方面的共同配送与普货并无本质区别,实质都是要利用运力和规划,优化物流提高利润来源。冷链与普货区别就在于车辆形态与温度控制的问题,在传统冷链供应商中系统集成方硬件已经很完善,都带有GPS温控与采样器,并结合非常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样与后台监控,可进行报警与预警。冷链共配操作流程要求交接环节不能失温,因此更多的是与硬件设施包括冷库冷车、温控系统结合起来。在为客户控制成本方面,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成本。现在冷链企业过于讲究成本,成本受到甲方制约,压力过大,不得不采用了很多不当的手法,比如中途不大冷、二次制冷,使得甲方企业质量受损,最终甲方受伤害。因此冷链首要问题不是控成本,而是实现冷链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需要整体成本提升的时候,成本应回归到应有的状态,同时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这里不一定是降低成本,因为高质量服务对应高成本,最好是控成本开源节流。哈根达斯等品牌西餐日料原材料供应商对冷链要求很高,所以才有高品质的服务,也才能保证高品质产品,这样才能够议价。

共配货品温度不一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硬件方面,运用多温层车辆,实现共配,这涉及到对硬件改造,需要一定成本。二是装载工具方面可采用冷箱方式,不同冷箱对应不同制冷标准。比如冷链城配领域,在途时间短,不需要太多主动制冷,不用压缩机制冷,只需要用冷板或者制冷快的保温技术结合保温箱技术,实现十几个小时温度波动在1~2度之间,这就符合城配要求。因此在城市配送过程中,要做到装具共用与流通——既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速派得采用冷箱来进行共同配送,甚至可以用冷箱来实现常温货品与冷箱货品的共同配送。三是假设车辆与冷箱硬件没有提升,采用传统的单温区的车辆运输,就要提高软件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海量订单过程中,找到订单温度温区相类似的客户,通过软件和调度算法,将相同客户放在同一辆车上,实现冷链共配。比如冷冻的牛羊肉和海鲜放在一起,冷藏的同一温层的榴莲和另外的水果放在一起。这个方法的前提是货源足够大。所以从业界反映来看,速派得的模式是最接近成功的方式,是冷链共配的典型案例。

闫永利:冷链领域,货物的时效和全程温控注定对细节和配载的要求更高,搬运移动要求更少,注定对集中式配载的要求更强。温度要求和包装要求、物品分类等要求更高。对信息等技术的依赖更紧密。

从控制成本,提高时效以及全程温控的角度而言,高协同性也是冷链共同配送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冷链共同配送对行业信息互通的需求更迫切。

目前,作为市内配送的主力车型,为了实施共同配送,一般都是多温区车体,即车子箱体有多个温度带,各个不同温区的空间,承载不同温度要求的货物,从而达到一辆车满足客户不同货物对不同温度的需要。这个是先有温度承载区分,再按照货物要求进行配载。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商小批量送货要求,为了满足不同的货物温度需要同时达到共配的目的,新型的载具不断涌现,比如冷藏箱和冷藏包的逐渐试用,也就是通过包装先把不同温度的货物加以区分,然后再放到共配的车辆当中。这个就是先对货物进行温度区分,再进行合理配载,达到共同配送的目的。而且目前这样的方式逐渐被市场接受。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两种方式都将存在,但第二种方式在市场中会逐渐崛起,与第一种方式相互补充。如果技术的发展使第二种方式的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它将会成为共同配送方式的主流。它会降低分拣和包装时间,极大地提升温控物流的运输效率。

中国储运:冷链共同配送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冷链共同配送发展的趋向是怎样一种状况?

张签名:对于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目前各地还在尝试和探索之中。不过,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有两种主要模式:

其一为“联合模式”。我国农产品或者食品批发市场,常常结集了大量的食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冷库企业、冷链运输企业,甚至大量的个体经营户。相关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这种模式适应食品冷链,具有涉及面广泛的特点。

其二为“整合模式”。目前,我国的冷冻冷藏物流服务商多为小企业,但是具有一定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和特定的客户群。因此,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资金、管理和网络优势,整合众多小型冷藏物流服务商的现有资源,在冷藏物流项目的不同环节上与小企业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系统,为冷链需求方提供完整的冷链服务,使冷链配送服务更大程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我国冷链物流业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攀上一个新台阶,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除了走共同配送的道路外别无选择。因为共同配送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大大高于其他物流业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配送将成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必由之路。C


【编辑:editor】
上一篇:共同配送:降本增效 物畅其流
下一篇:把握共同配送的关键点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