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疫苗事件无疑把冷链物流推向了风口浪尖,短短几天的时间,让我们认识到医药冷链物流对于药品安全重要性的所在。
药品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比如疫苗、生物试剂、血液制品等,对储存、运输的环境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国家规定血液制品存放温度应在4摄氏度±2摄氏度。近年来,我国发生了数起儿童注射疫苗中毒或死亡的事故,究其原因,大多和疫苗在储藏运输过程中温控不利有关,失效的疫苗没有被及时识别出来,堂而皇之地被当做合格品使用。与冷藏食品变质相比,药品的失效很难直接从感官上识别,因此这也就注定了医药冷链物流问题的隐蔽性。
医药物流作为一种专业的物流形式,是从药品仓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存在和运行与药品的生产流通密切相关。目前总体上处于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的“企业物流”阶段。
据医药供应链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1.6万家药品批发企业,95%的企业都是商贸物流一体的格局,尤其是经过两轮GSP认证,这些企业自主物流的模式已固化。
受社会化分工不断加剧的影响,近些年来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广州医药、九州通药业等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通过重组和整合,以物流中心为平台组建物流网络,推动医药流通从传统的批发模式向供应链模式转化,这些企业将物流部门从传统主营业务中剥离,实行集约化经营和内部独立核算。
然而,“企业物流”模式下所形成建立的物流公司,并未能真正地走向广阔的“市场”,无论是对上游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抑或是下游的医疗机构或零售门店,它只不过是镶嵌在其间的运输工具而已,未能与上下游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现有的医药物流作为一种业态,更为准确地讲,其实就是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企业物流”。在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国平看来,“新兴的技术装备和系统软件所能解决的只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库存管理,并没有形成对上游的药品生产、供应商和下游的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以及医院临床用药的整合,也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重复运输、成本增加等一系列企业物流的综合症。”
在按照现行的药政法规将药品流通过程的批发、零售、仓储、配送、运输各环节统统囊括在“药品经营”范畴之内,药品物流不能与药品经营分离,而且具有资源优势的社会物流企业若要涉足医药物流,必须面对GSP认证要求,这样就使企业硬件建设成本负担很大。然而随着医药物流微利时代的到来,医药物流被迫要实现社会化才能生存下去。
记者从医药供应链联盟了解到,我国的医药冷库物流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12%,是美国的4倍。在差距和激烈的竞争面前,广大医药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除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物流环节挖掘潜力,是企业“第三利润”的唯一来源。
据统计,早在2008年中国医药物流业产值已突破1500亿元,预计今年全年产值将达2000亿元规模,中国人均医药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发达国家的5%,今后医药行业有着乐观的发展空间。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因此这对医药物冷链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早在2005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60号文发布《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专业分工”的设想。《意见》鼓励支持有实力的药品批发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发展,促进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中小药品经营企业剥离仓储部门,尝试企业物流功能外包;鼓励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医药物流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开展跨地区(区、市)的第三方药品物流配送服务,推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同年8月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贯彻执行国家局《意见》的通知,并在上海选择国药物流和上药物流两家企业开始了药品委托储存、配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试点。
《意见》的出台无疑开了企业物流服务外包的先河,继而引发了药品第三方物流的蓬勃兴起。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药流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了医药物流资源的重新组合,也逐步显现了布局不合理的弊端。“由于现有的医药物流以中心城市为平台向周边辐射,对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未能有效覆盖。克服这一不足,仅靠医药流通企业和医药物流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物流的介入。”对此,陆国平解释说。
回顾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仓储服务、物流服务和供应链服务这样三个阶段;就运行模式而言,表现为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化的渐进过程。
未来,医药物流的社会化发展,仍将沿着这一轨迹循序渐进。
社会物流具有分布广、布点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强等特点,这些恰是医药物流的短板。但是社会物流优势的发挥不能脱离医药流通行业的特征,不能忽略医药物流所涉及的领域和对象的特殊性。
医药物流,就保障体系而言,包含库区、货场、仓储设备、运输设备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硬件技术装备;就运行体系来说,仓储、拣选、运输、配送各环节有明确的分工和管理要求。
对于越演越烈的药品质量事故和监管缺失,客观上要求对药品流通领域的控制是收紧,而不会放松。现行药政监管体制下,社会物流企业不必全身进入医药物流领域,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与医药物流合资或合作,协同扩展布点,完善药品配送网络,可以采取外包、租用形式为医药物流提供专项服务。
“在对上海药品流通行业的样本分析,医药物流车辆有效使用率低,半空或全空的回程车辆高居70%,是社会物流的34倍。功能细分和专业分工以及利用社会物流提供的服务外包,正是医药物流降本增效的切入点。”陆国平介绍说。
医药物流的社会化发展过程,既是医药物流与社会物流的优势互补的过程,也是社会物流在库区、货场、运输等特定空间充分展示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的过程,如货场租赁、合作组建药品物流园区、运输服务外包等等。
医药物流的社会化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医药流通行业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以及医药物流“功能细分”和“专业分工”;另一方面,社会物流利用其资源优势和功能优势弥补医药物流的功能不足和服务短板,以服务外包形式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医药物流逐步走向社会化。
但无论哪种形式,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医药物流的特殊性在于它不能脱离医药流通的框架独立运行。对此,顺丰冷运事业部质量管理总监段琢也表示,在社会物流企业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自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可参照执行的标准,除了GSP运输的条款以外,行业协会推行的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对社会物流企业的意义也非常重大。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