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2013年第06期第60页  2013-05-18

依托集配中心整合汽车行业供应链

文/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物流工程专业杨雨蕾

从案例中足以窥见中国汽车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整车物流发展初具规模,零部件物流各自为政。我国汽车零部件的运输多数采用由供应商自行负责供货的形式,这就形成了一个由庞大供应商运输队伍和众多配送环节组成的层次复杂的供应物流体系。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配送仓储物流方面成本居高不下,供应物流的准时性也难以保证,最终影响整个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对于这种零部件入厂物流问题,建议改革的措施如下:
1.在零部件供应商集中的区域设立集配中心。如果零部件供应商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则可以建立多个区域集配中心。供应商先将零部件运输至集配中心,待集配中心,按照一定的齐套比率集配完成以后,再运输至汽车制造商。
2.准确把握政府对物流产业的扶持政策,开展以顶层设计为核心的大物流规划工作,有重点地借用公共资源建立集配中心。具体的运营和管理可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3.建立以汽车制造商为核心的商情系统,将供应商、集配中心和汽车经销商纳入信息系统,根据制造商生产流程,确定各环节物资需求,和供应商协商供应计划后,集配中心按照制造商生产流程时间运送零部件和配件。
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在处理这种问题时,也采取类似做法。日本丰田汽车在澳大利亚根据销售商和用户的分布以及数量,规划了六个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以提高供应链的运送效率,获得了顾客好评并提高了品牌竞争力。德国宝马公司也十分重视零部件配送网络的建设,2007年1月,宝马公司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零部件配送中心。随后,在上海和佛山分别设立配送中心。由此可见,设立集配中心能够提高汽车行业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并使整个供应链成本得到降低。

建立运费与成本联动机制

文/天津安达拓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玉强

我认为案例基本反映了当前汽车物流行业的现状,从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两方面提出一些想法。
原因分析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私利”作祟。现在我国半挂车的公告标准是整车全长16.5米,而现状是车长达到28~35米。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执法部门(特别是交通运政)以此作为违法违规进行罚款。但是罚完就放车。据了解,一般执法部门的罚款会有一部分留在地方,因此罚款金就成了地方执法部门的一项经济收入。在利益驱动下,罚款自然成为了执法目的。
汽车物流企业成本增加,成本利益驱动力挡不住。随着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向上游客户转嫁成本又非常困难,增加的成本只能自行消化。同时,自然多装一辆商品车就多收一辆的运费。在巨大的成本压力和利益驱动下,超标车上路越来越多,现在一辆大板车装载16~20辆轿车都很正常了,甚至装载25辆以上的板车都有了。
解决办法一是完善调整适合的国家车辆的标准。我建议效仿欧洲和美国的经验,尽快推广中置轴挂车。这种车辆在不超过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提高25%~35%的装载能力。
二是国家的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杜绝私利。统一执法标准,严格杜绝以罚代管现象。超标的车辆如果完全不能上路,会从根本上解决车辆超标、私自改装的问题。如果全部运营的车辆都是符合标准的了,那么通过市场调节,运费价格也就自然涨上去了。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的建设,提高行业的自律水平。通过行业组织提升与上游顾客的沟通、协调、谈判能力,尽快建立运费价格与成本的联动机制。

冲破汽车物流的高成本机制

文/哈曼国际全球结构件高级采购总监兼亚太区采购总监刘飞

看到案例所讲的事,我认为,都是汽车物流成本高惹得祸。对此,我列出降低成本的几项要点,仅供参考。
随着物价、人工水平的上涨,各项法规的进一步规范等因素,运输、仓储等物流成本总体上是上升的。这是事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得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持续地降低成本。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家其实真正关心的是“总拥有成本”(TotalCostofOwnership)。总拥有成本由多个成本因素共同构成,比如单价、运输成本、库存带来的仓储成本、库存带来的资金成本、次品损失、机会成本(如消费者觉得等待时间太长而转买其他品牌的汽车)等等。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就会看到其实还有很多机会存在,有很多浪费的地方。
从选址规划角度讲,整车厂的选址、分销中心的选址以及相应的零部件厂的选址和销售点(4S店)的选址非常关键。选址应尽量接近市场,这是降低总体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是天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实际上几家大的整车厂正是这样布点的,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给他们带来了难以取代的竞争优势。
从大的方面讲,应该以整车厂为中心进一步整合信息流,并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将市场需求信息、物料和整车的状态(数量、位置、质量等)等信息透明化,在各个环节进行共享,为各环节精益计划、精益生产、精益运输打好基础。
对于出厂物流,除运用公路运输外,还要充分运用水路和铁路。随着中国铁路的进一步市场化,应该说将给出厂物流带来利好。
对于入场物流,也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手段来进一步优化和降低成本。除了前面提到的就近布点之外,还有众所周知的“精益生产”,在生产计划上实现小批量的均衡化,为降低库存、提高交货准时率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减少“牛鞭效应”;运用“牛奶车”(Milkrun,也叫“循环取货”),按规定的路线和时间从零部件厂处取货;大件产品实现模块化、按序供货、自动装卸;零部件厂自身也要实行精益生产,实现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同步化,敏捷化。
物流成本的高企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决策与运营是否合理,机会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汽车和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只有那些敢于创新、精于战略、敏于执行、踏实苦干的企业才会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编辑:editor】
上一篇:汽车物流那本难念的经
下一篇:物流外包背后的国企改革之惑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