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航安全飞行60年 天山南北民航魂
  来源:中国民航报  2015-01-12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记者肇茜报道:4种机型,累计108万人次旅客发运量,3万吨货邮运输量,这些数据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自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那30年间,这些数据却诠释出了新疆民航“能吃苦、肯奉献、敢打硬仗”的奋斗精神。

      老一辈吃过的苦,今天的新疆民航人也许难以想象,但是新疆民航精神却一脉相承。自1955年至今的60年间,新疆民航创造了我国民航目前保持时间最长的安全纪录。这一难能可贵的成绩,与新疆民航“天山雪松的坚定信念、沙漠胡杨的坚韧不拔、戈壁红柳的无私奉献、绿洲白杨的务实真诚、草原骏马的锐意进取、雪域雄鹰的志存高远”的民航精神密不可分。

      坚守

      新疆工作条件艰苦,民航人只要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就是在为祖国、为民航做贡献。坚守,是新疆民航精神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两集电视剧《云横天山》,反映的就是老一辈新疆民航人的坚守精神。在新疆伊宁县和尼勒克县的交界处,5座险山围成了当地唯一的空中通道——阿卡拉山口。当地哈萨克牧民对阿卡拉山口的天气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它就像胡达女儿的胸口,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难以捉摸。因此,1959年,上级决定要在阿卡拉山口建立气象站。第一代建站人到达山口以后,没有水喝,只能取雪化水;没有燃料取暖,就从雪地里捡拾湿牛粪;一位同志的妻子临产时没有医生,就自己忍痛剪断脐带……

      另一个著名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生华,一个人在戈壁中守护塔里木的备降场14年。14年中,这里只起降了6架小飞机,由于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王生华的语言能力退化,但他一直忠于职守,为民航飞行安全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铁门关守门人”。

      许多新疆机场人都有过驻守偏远航站的经历。在偏远的南疆航站,民航人要忍受沙漠、戈壁的寂寞,还要承受与家人长期分别的孤独与压力。曾经,一名和田安检站的小伙子遭遇了这样的变故:未来的岳父岳母怎么都不肯把女儿给他了,怕女儿跟着他到戈壁吃苦。但是他并没有声张,依旧坚守在戈壁上,迎送着每一架飞机的安全起落。

      直到今天,这种坚守的精神一直在新疆民航人身上闪光。曾被评为全国劳模的乌鲁木齐机场候机楼管理部员工王智成说:“曾经有人跟我说,像我这种搞技术的可以去内地甚至出国发展,外面的工作环境、待遇可能都比在这里好很多。但是我在新疆这么多年,对这里有感情,不愿意离开。”

      自强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漫天黄沙的西域,养育出了像胡杨般坚韧不拔的新疆民航儿女。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根、发芽、成长,在新疆民航历史上书写传奇。

      新疆民航所在地区存在“三苦一差”:自然环境苦,生活条件苦,工作环境苦,文化生活条件差。富蕴航站一年无霜期不到100天,夏天早晨还要穿棉袄,冬天最冷时达零下45摄氏度;而在吐鲁番导航点,地势低于海平面154米,夏天温度常常高达45摄氏度,风沙一来昏天暗地,窗户、桌上常常是一层沙子。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新疆民航人用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保障了一架架航班的正常起落。

      新疆民航流传着“三个玛利亚”的故事。这三个玛利亚都是维吾尔族姑娘,又都在新疆民航工作,成为一段佳话。其中,中玛利亚是一名空姐,自1979年开始升空飞行,到2011年停飞,整整飞行了近32年。说起那些在天上飞行的日子,如今已届退休之年的玛利亚眼中闪着光:“那时候条件差,乘务员除了为旅客服务,还要做一些飞机清洁、维护工作。那时的飞机性能也没那么好,空调的冷暖风要到起飞以后才有。冬天起飞前,飞机里冷得像冰窖一样,我们的衣服很快就被冻透了,甚至冻得都说不出话来。”

      而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最困难的大概就是在夏天飞南疆航线。那时的小飞机飞不高,遇到夏季戈壁沙漠上空的强烈气流,就会产生剧烈颠簸。“飞机上的旅客没有不吐的。乘务员也会吐,但是吐完了一样要帮旅客清理呕吐物,给旅客送水、搓背,缓解他们的不适。那时候飞机航程短,飞一次南疆中间要经停三四个航点。每次经停,都会有旅客被颠得躺在机坪上不想再飞了。但是他们看到我们这些乘务员小姑娘都还那么坚强,他们就也都不好意思了。”

      1986年,玛利亚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当时,她怀孕5个月了都还在天上飞,生完孩子之后只给孩子喂了两个月母乳,休了3个月产假,就回来接着上班了。“孩子小的时候真的很辛苦,晚上照顾孩子一夜几乎都不能睡,第二天很早就开始化妆,把孩子托付给亲戚熟人,上了飞机还要精精神神的。现在想想,真是不知道自己那几年是怎么过来的。”

      厚德

      南航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富璞岩在总结安全飞行60年的经验时说,新疆民航从“飞机螺旋桨,航线不出疆”的艰苦创业阶段一直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认真、谦虚,厚德载物。“老一辈的认真钻研精神让人敬佩,一些老飞行员甚至能随手把新疆地图画出来,标明山川、河流的位置。”

      新疆是民族大融合之地,各个岗位团结互助,新老员工间“传、帮、带”是新疆民航的老传统。师傅教徒弟毫无保留,将优秀的技术和认真谨慎的职业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一些偏远导航台站,这种团结的精神表现得更加突出。

      在位于祖国西北角的塔城导航站,守护民航“灯塔”的卫士们每天要为超过60架次航班指引方向。这里距离市区30公里,最近的居民区是个牧场,也在五六公里之外,而且打不到出租车,回家成了塔城导航站员工们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导航站的员工们工作、生活都在一起,感情好得像家人一样。2011年记者到这里采访时,遇到了当时全疆导航站里唯一的维吾尔族工作人员——健民。塔城的冬天风大雪大,有一年,台站的甚高频天线被大风吹得接触不好。当时风雪很大,温度是零下27摄氏度,而天线安装在候机楼屋顶一个6米高的天线架上,健民自告奋勇上去做防水和固定。上去20分钟后,风雪刮得他的眼睛睁不开,手脚冻得站不稳,只好先慢慢摸着下来。同事们用嘴给他吹开眼睛,他又爬上去把天线彻底修好。而新疆空管局的同志对于健民印象最深一句话就是:“我会值好每一班岗,我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民族团结。”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为响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号召,民航新疆管理局、新疆机场集团、南航新疆分公司等民航单位已派出了由党委班子成员带队的住村工作组入住南疆,在发展新疆民航事业的同时,也为新疆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工作作出了贡献。

      正如民航新疆管理局局长张忠华所说:“新疆民航60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几代新疆民航人从一穷二白的行业基础上干起来的,从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困苦中拼出来的。今天,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我们要传承的不但有光荣传统,更有新疆民航的六种精神和持续安全的神圣职责。”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直至如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进程中,新疆民航更加需要继续传承发扬这种精神,凝聚更多民航人扎根新疆、奉献祖国,为新疆民航事业的进一步远举高飞而努力奋斗。


【编辑:chuyun】

上一篇:河南五洲国际水产:打造安全可靠的冷链物流体系

下一篇:2014年食品业关键词:安全问题频发 转基因开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