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钢铁物流冰火两重天
总的感觉,与前几年的红红火火相比,2009年应是钢铁圈日子不太好过的一年。如用一句话表述:钢厂有劲使不出,经销商出力难赚钱。
2009年初,钢材市场继续着2008年四季度的产销量锐减,行情大跌之惯性,呈现出供销两不旺的局面。经过前几年的投资和改造,钢厂尤其是国有的大钢厂大都是装备精良,产能大增,但面对疲软的市场需求,却不能开足马力生产。而经销商在经历了2008年四季度降价引起的大亏以后,有的已没有了再大批订货的实力,有的虽还在订货,但价格倒挂,积压严重,自身负债累累,已经没有办法消化钢厂强压给的订货量。有的经销商在钢厂的惯性压力下,勉为其难,被动进货,表面看似乎与以前一样形成了春节前的囤货局面,但春节后的结果却是大部分囤货“吃不了,兜着走”,销售不畅,坐地赔钱。
二季度,随着北方基建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一部分钢性需求显现,加上“4万亿”概念的刺激,钢材市场活跃渐显,价格出现上扬态势。急不可待的钢厂一见市场有了一点儿好转的迹象,不考虑市场的承受力,也不分析真正的原因,非理性地以为钢老大的好日子重又回来了,顿时开足马力,释放产能,并在大量出货的同时捎带着拉抬出厂价格,企图趁机一举收复失地;部分经销商也以为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赔钱时光后,终于苦尽甘来,等到了“翻本”的大行情,纷纷调集头寸,囤积现货,准备参加这场钢铁圈的“饕餮盛宴”。 而钢材期货也恰在此时重新粉墨登场,并且立即跟风拉抬价格,推波助澜,掀起了一轮短暂的疯狂上涨行情。
然而,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事实毕竟摆在那里,无论钢铁圈内怎样的一厢情愿,市场规律终难违背。在钢厂、经销商和投机者一番疯狂“填鸭”之后,市场的“胃口”瞬间饱胀,钢材的价格又来了一次过山车,短短的几天工夫,急升爆跌,幅度过千元。钢厂未必吃亏多少,但有些经销商却损失惨重。经过这一次的折腾,刚刚抬头的钢市重新被打回冷宫。
在2009年的后半年里,钢市虽经常也有小的起伏波动,但总体上是在较低价位的左右徘徊。
在这种形势下,位于钢铁产地及周边的钢铁物流企业在2009年库存量大,周转量大,比如武汉、无锡等地的经营态势很好,邯郸周边的一些物流企业还在扩建仓储设施;而一些以中转业务为主的面向终端客户的物流企业因客户减少中转环节、压缩成本而效益低迷。
2010年,进出库量减少,库存量依旧
2010年的钢市虽然还会高低起伏,但变化的幅度总体不会太大。
首先,产能过剩仍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又听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呼声,听到了“节能”“低碳”的呼声,但涉及到切身利益时,哪一个钢厂也不会束手待毙,哪一个支持钢厂的地方政府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关闭自己的税源基地。根据前几次的经验,这次的“淘汰”似乎也难以奏效。有了“产能过剩”这个大的前提,钢市在2010年很难再出现暴涨的行情。
从需求方面看,至今还没有听到有国家级的建设项目要在2010年开工。相反,发改委已经明确,2010年将不再新批准大的基建项目上马,重点是将2009年批准的项目进行完。房地产在2009年高烧之后,也有可能在一片“遏制”的呼声中开始降温。因此,2010年的钢材需求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从资金面上看,国家不可能象2009年那样,再放出个“4万亿”继续“刺激”需求。银行贷款规模在2009年达到天量后,不仅没有后劲扩大,恐怕还会适度控制。虽然开了钢材期货,但目前的期货品种单一,资本玩家的投机行为还远远达不到左右2010年全年行情的法力。
当然,时至今日,实体经济中的经济规律已经不能再单独左右钢市行情,国家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力量不可小觑。何况这两年的政策变化实在太大,疾跑急停的动作屡见不鲜。但从目前的情形看,似乎还没有看到政策上出现什么“惊天逆转”。
综合以上几点,2010年的钢市有可能还是一锅平平淡淡的“温吞水”。 需求自然会有,而且以中国今天的经济规模而论,需求的规模仍然蔚为壮观。与此相匹配,中国的钢铁供应能力也早已经形成,而且供略大于求。如果没有政策的大起大落,而投机资本目前在钢铁业又没有形成垄断之势,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将使2010年的钢市呈现出几年来难得一见的真实面目——不可或缺又没有暴利的钢铁市场。
我认为,2010年钢铁物流市场需求量依然很大,物流企业在10年的社会库存量会继续增加,钢铁产地中心区及辐射地区的物流企业经营结构会发生变化,即进出库收益减少,保管收益增多,而对产业链末端的钢铁物流企业来说,形势仍不乐观。
在充分的市场经济下,不仅钢铁业,任何传统行业本来就不该有暴利存在。连续几年的经济过热,使钢铁业不正常的暴利维持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回到正常状态时,钢铁圈的人们反而以为不正常了。其实钢铁业暴涨暴跌赌博式的经营方式本来就是市场经济不健全时期的过渡性产物。平缓微利才应当是钢铁业常态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