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微信惹的祸……
主持人/ 斜阳不暮  2017年第04期第90页  2017-03-20

那日在京津高速上驾车飞奔,听的是调频99.6的中国交通广播,主持说“烟花三月下江南”是“古诗”。虽知道人家是为节目故意这么说,但总感觉对不起李白。
列位朋友该说啦,这主持人怎么啦,开场白卖弄两句古诗是受到人家央视诗词大赛的“传染”啦!您先不急着评论,听了下面的“故事”,您就知道咱为啥谈“诗”论“赋”喽。
主持人好!有个人际关系上的难事,不知道您能不能帮我解决。其实啊,我也知道这是奢望。不是您的能力和水平,而是我的“难事”谁听了都头疼。您放心,既不是夫妻之间,也不是男女之间,更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而是同学、朋友之间。您该说了,朋友之间有什么不好处理的,感情上出现问题,实在不成就敬而远之,甚至“相忘于江湖”嘛。您还别说,我也是想过,但不可能啊,人家不光从来没有伤害我,而且对我好着呢……您该说了,我这说好听了是“无病呻吟”,说难听了就是“没病找病”!您说对了,我还真的是在“没病找病”。您别以为这话没出处,是我媳妇说的。
下面说说我是咋回事吧。我今年四十有五,大学是在南开大学读中文。毕业后在省城的出版社当编辑做了近二十年,后因出版社改制,我辞职接替了我老爸,也就是我们自家的冷链物流公司。因这些事情同家庭生活没什么关系,我就做个简单介绍——老爸原是省运输系统的处长,2000年顶着压力下海自己做物流;老妈是退休的妇联干部。我妻子是我大学同学,不过她是学数学的,毕业后一直在中学当数学老师。我们有一个上高一的儿子,他的学习也很优秀。
我的郁闷实在同他们没关系。说起来恐怕都让您笑话。是什么呢?是微信!
前几年微信盛行之后,简直让我的朋友们高兴疯了,平日里大家都忙,这不有了微信,“朋友圈”就建立了,我这里您看看有几个“群”啊:最先建的是大学同学群,接着是同事群。不瞒您说,我眼下光是朋友圈的群,不算家人的就有二十个,朋友的范围达到三百多位。好事吧,这说明我交往广泛,人缘好呗。以前还经常成为自己向家人炫耀的资本呢。可不成想慢慢的成了我的负担……
先说大学同学。我们那个群里“辽阔广袤”,除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晋、冀、鲁、豫、陕、甘、宁的,还有读博后远在吉林大学教书的,下海后在深圳做生意的,更有在新疆地方党校当领导的……这群建了呀,大伙儿开心得不得了,多数谈的是当年的乐事趣事和自己眼下的生活工作状态,彼此关心的那种情愫简直是“溢满全球”喽。尤其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感觉,更多的有那《同桌的你》的回顾和“探索”。总之,每天看微信发微信真成了“必修课”。渐渐地,大家转发的微信多了,就什么都有了。虽然都是学中文出身,可文化品位和素养却不是那么令人(应该是“我”,但不只是我)“满意”了。先说“认识”。我说的“认识”是我们这一代读过大学的人的“基本认识”。客观说,我们这些九十年代初上大学的人,相对水平应该算高的。在“认识”上,我们虽然不能同习总书记他们那些“老三界”、“新三界”相比,可毕竟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读书上学的。尤其是正因为我们读书主攻的是社会学科而非自然学科,理应在后来的岁月里越发对社会的认识更趋于成熟。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微信里渐渐地成了相互吹捧,各自炫耀的领地。甚至人家自己并没“怎么样”,同学们却捧起了“臭脚”。比如说深圳的同学,二十多年前我们在一起上学时是个非常内敛的小伙儿。当年毕业“各奔东西”后他也不是去的深圳,也同我一样是在一家地方出版社做编辑。据说是2005年才下海经商。在他经商前我们是见过面的,而且还一起参加过全国的活动。对一些小说、散文、诗歌等的评论很有见地。有了微信之后,我们开始大家的联系也还好,后来西北在学校教书的同学羡慕他,说他现在是不是资产过亿啦,下海太好啦,在西北当一辈子教书匠很“不划算”啦等等。说就说了吧,也没什么,关键是其他同学的附和的“肉麻”。尤其是一离婚的当年班花竟然对他大献殷勤,弄得我们这个倒胃口啊。你们私聊也就罢了,还在群里发什么秦少游的《鹊桥仙》。整得跟有私情似的……您千万别误会我是嫉妒。我那口子真的是校花!好在一向低调的他,并没有什么在“财富”上过份的表示。再说那社会观点。说都知道我们眼下有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民主啊,法制啊,那是那是明摆着的。我们这些同学吧,总是把那些“卧薪尝胆”啊,“口蜜腹剑”啊,“投机钻营”啊,“巧取豪夺”啊的内容发出来。别人写了发了你也就发了,可你别弄个“评论”在那儿啊!他们竟然是“赞赏”!甚至“剑指”我们那深圳同学!像卧薪尝胆,按照我们多年的教育,是勾践对夫差的“手段”!当年大学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让大家分析过——作为与敌方斗智,也就“不说什么”了,可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那绝对是“先当孙子,后当爷爷”的理论指南!也就是说在生活中,缺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能量”嘛!
我虽然辞职下海,但原来出版社的朋友们自然是有群的。按理说虽不在一个圈里“混”了,可思想认识该不会迥异吧。嘿,您猜怎么着,出版社一改制,弟兄姐妹们几乎远离了原有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大多数以发行量,严格讲是以钱为标准了。您别笑话我,我当然知道出版社要存活,发行量是个关键!可你即使是经营方式变了,观点见解,具体说是鉴赏能力不能降低了呀……这事要我举例子都没法说!
去年相继的是高中、初中的同学建了“圈”,成了“群”,多好的事啊,让人不爽的是渐渐的有了“距离”。不是感情上的,是内容上的距离!其实有个道理咱明白,高中也好初中也罢,当年还是乳臭未干的孩子呢,随着文化走向和经历的走向,有变化是自然的,我那大学同学还都“那样儿”呢,你要求人家同你不是一个学历,不是一个专业的人们能有一致的见解,那是时不现实的强人所难嘛!举例说吧,说起爱国,他们“对外”一片“杀”声;说起腐败分子,他们对“官”一片“杀”声,说起按照中央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他们当然是一片赞许,但在所转发的内容上却大相径庭。比如说,今年“属什么、属什么”的会有好运,吉星高照,大发财源啦等等。如果这些也就罢了,后面还有“转发”的人“好事连连”,不转发的人“会”怎样怎样等不好的字眼!您说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差距多大呀!其实,爱国,党和国家不是要我们喊“杀”,因为这里有着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反腐,党和国家也不是要我们喊“杀”,因为“依法治国”,依法惩治腐败才是根本。
您可能猜到了,我要说小学同学。其实,按照逻辑和实际情况来说,我的小、中、大学中,当然是有交叉的外延。尤其是小学和中学同学。也是去年,是国庆期间,小学同学在一位热心同学的联系下,走到了“一张饭桌上”(严格说是酒桌上)。十七八位同学喝了酒,建了群,亲亲热热,那感觉真有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回顾的味道……可是微信上一“见”,那简直是像《往日时光》歌词里唱的“如今我们变了摸样”!真的是同我们当年的记忆大相径庭,我没说谁对、错,谁“高”、“低”,而是在群里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举例说吧,本来是当年学习好,很上进的好女生,眼下在微信里表现出的观念就是有钱才是“爷”!聚会时她那轻佻,那风骚,那对我的媚态,使我早就明白她的“意向”了!其实不就是我有个自己的企业,“趁钱”嘛!如果没有微信,没有我发现她“心中潜在的观点”,我真的会把她聚会时对我的……视为青梅竹马同学之间的清纯亲昵和甜蜜释放呢!还有就是因为谁发了节日祝福的微信,别人没回复不高兴的……
老师啊,我最最郁闷的是,从微信里感觉到的一些朋友、同事的“心灵”。举例说吧,出版社一些共事近二十年的同事可以说交往多,很了解的啊。即使眼下面对面地觥筹交错我们谈的也很开心。可是从群里发的“内容”看啊,那真的跟“表现”的不一样……具体的例子真的不好举。更有甚者,有的竟然还有传销的内容。
主持人老师,说到这里,我好心疼!一个微信平台竟然让我“如坠五里雾中”,不知道您是不是也遇到过像我这样的困惑?前一段时间央视的“诗词大赛”我觉得的确是好,让我们的华夏儿女多受一些古典文化熏陶,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我想会有好的功效!
接到来函,敝人不禁大笑。为何大笑?因在下同这位没透露“地区”的来函者有同样的感受。于是通了电话……读者朋友们,微信带给人们的便捷在这里无须赘述,可给您和周边朋友们带来的“困惑”,我想并不鲜见。有朋友曾提到有人因“收红包”而不“发红包”,被“踢出”群,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断交”的呢!诚然,那里有经济利益。但即使没有“经济利益”,而只是观点相悖者,出现“感情危机”的也绝非凤毛麟角。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而社交媒体则把这个“舞台”聚焦后,具象地表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在社交媒体交流中,应该且必须有一个包容性和纳百川的心态,同时努力使自己具备包括在生活常识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不错,提高修养很重要!而古典诗词,只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瑰宝,只以此“提高”修养,还是“略显”不足啦!当然,能背诵绝对是好事。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简讯
下一篇:2017年上半年工业车辆市场概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